《我们爱过又忘记》:一位脑瘫诗人的深情告白

admin 发布于 2024-02-16 阅读(91)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100字

《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一):评《我们爱过又忘记》

余秀华真厉害啊~~ 我没想到字数短短的诗 能让我心情如此沉重 她的文字太有力量了 我真的每一篇几乎都想哭 有几篇让我压抑了好久好久 她的爱情又饱满又沉重又巨大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 原来 爱 这么沉重 很有份量的 爱 我读的好痛心 我觉得余秀华的 爱 好丰富 有的爱仿佛要毅然决然的剜出一个人的内脏一样刻骨铭心 有的爱仿佛只如落日黄昏般寂静美好 有的爱仿佛又如春风拂面般惬意美好 有的爱又仿佛疾風袭来应接不暇却又很快消失殆尽 有的爱又像麦田里的稻谷一样岁月静好 她描述的爱 有 狂热 急切 热烈 温暖 潇洒 痛苦 悲伤 好真挚的文字 谢谢她的文字 我很喜欢!!!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二):我们爱过又忘记: 一位脑瘫诗人的深情告白

首先我们先来品一品余秀华的这句诗——

quot;生活的丰盈推挤着我,如同大地

从内心发出的潮汐

那时候,人适时苍翠一次"

这三句诗出自《美好的生活是坐下来,把字打上去》,诗本身是简单朴素的,但情感充盈。尤其是最后一句,将人比喻为树,为了焕发青春,我们应该再苍翠一次。

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譬如这句:

quot;秋天是一片圣洁的高地

阳光,月光都凸了起来" 当我在寂静的夜里读到这样的句子,内心是十分欢喜的,因为它们很美,就像一个个小精灵,时不时给你灵魂一个震颤!

当然,余诗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是一种痴情!这种痴情将爱情写得很凄美婉转,一点也不动听。如果你是个刚失恋的人,我善意提醒你,千万不要去品读,那只会让你勾起无数痛苦与不美好的回忆。正是这一特点,我爱上余的柔情,余的细腻,余的煎熬,余的悲怆!爱情是诗歌永恒的话题,我通过余的诗读到了爱情里最凄美与深刻的一面,虽然它们也曾勾起我的那些往日的回忆,不过我还是毅然决然读完它,我深知一点——痛苦比美好教会了我更多!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三):诗歌通向灵魂

读完余秀华的这本《我们爱过又忘记》,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代后记中的那一句“诗歌有什么用?诗歌一无是处,但是诗歌通向灵魂,而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在读诗歌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灵魂的交流,从而在诗歌中找到一些共鸣! 在本书中,一共有五辑。从中可以看到余秀华对季节,对生活,对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经历,我偶尔也会写点,但自认为文笔不行,写出来仅是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经历。在辑一“你在水面下看到我的脸”这一篇里说到“我不敢靠近你,我怕一靠近你,我就成了灰烬,但我又是那么的固执,非得去看你在人世又东风的样子,哪怕伤痕累累”,这使我想起身边一些人的爱情,一些同学明知道会受伤害,但是还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爱情,即使后面还是要分开,即使爱的死去活来,还是去爱。往往爱的是过程,享受爱情的美好,即使不能共度余生,但此时此刻有你,真好!看啊,多么固执的人;看啊,在被灼伤时,后面都会远远的离开,但是伤痛过后,又奋不顾身。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魅力,这是一种瘾,就像《我们爱过又忘记》,忘记伤痛! 辑二讲的是一座城,一盏灯,我们可以看到余秀华对于人生中的旅程,居住过的城市,或者是旅游过的城市,以及在火车上,路途中,也发生那么有意思的事。也许在火车中,陌生的人,仅是萍水相逢,但是却让你有跳车的感觉,以后不会再遇到,仅仅是路过而已。只能用来怀念,怀念曾经!在辑三中,讲到了医院,讲到了生命。就如开头说的,即使一无是处,但我还是死皮赖脸的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还有机会去经历世间的美好!而在辑四中,开始讲到了树木、虫鸣、还有那雨。比如“雨下着下着就是秋天了”这篇,人走着走着就是黄昏了,雨下着下着就是秋天了。时间,稍纵即逝,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原来过了这么久。辑五中,我们感受到了爱,但是仅仅是我自己而已,因为“你”离我远远的。远的并不是距离,而是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歌者,因为诗歌通向灵魂,而灵魂只能我们自己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诗歌!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四):以疼痛取悦人世

说到诗人,我们可能不会把诗人和农村妇女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把一个患有脑瘫的农村妇女联系在一起,而恰恰是这么一位被伤残苦难折磨的农村妇女凭借着诗歌创作在网络上走红,她用文字抒写自己的人生境遇,以疼痛来取悦人世,她就是余秀华。

余秀华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人,如果不是出生时脑缺氧造成脑瘫,她应该会和村中其他女孩儿一样,读书、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地过着平淡如水,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我们其实也可以想象得到,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会遭到怎样的流言嘲讽,以及同辈之间的嘲笑。于是,她选择离开了校园,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早成了家,那时候的余秀华,十九岁。也正是这个时候,余秀华开始了她的诗歌创作。

《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余秀华的第三本诗集,这本诗集和她前两本诗集一样,同样充满着疼痛与苦难。“能被掠夺的,一样不剩/能够侵略的,焚烧干净”,这也许是余秀华对她过去生活的一个认知,亦或是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呼喊。她自身的残缺会让她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苦难恰是使一个诗人发奋著书的动力之一,越是在逆境之中,越是能够写出引起共鸣的作品。

诗歌成了余秀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支撑她精神世界的脊梁。她说:“只有诗歌和我互不掩饰/不会担心被谁剥夺了自由和尊严”。她的生活的确是摇摇晃晃的,身体上的残缺,让她饱尝世间冷暖,那种苦难意识已经融入到诗歌当中。除此之外,余秀华的婚姻生活也是她诗歌创作的来源,在《我们爱过又忘记》中,有几篇诗歌暗含着余秀华对婚姻生活的不满与厌倦,她试图逃离这样的困境,她的诗中也反映了她对婚姻问题的思考。脑瘫和婚姻生活促使余秀华通过诗歌来抒发苦闷心情,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苦闷和不幸促使余秀华变得更坚不可摧,她敢于直面命运的苦难,用一颗诗心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苦难摧毁不了她,只会让她变成更好的自己。

或许,余秀华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种英雄吧,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用疼痛取悦人世,像一棵白杨一样坚忍不拔地活着。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五):诗歌一无是处啊

看到飘口提到书名的出处,就去百度了一下:

……

我们爱过又忘记

像青草生长,钻过我们的指缝,

淹没我们的身体直到

它变成尘土、化石和星空。

落叶沙沙,和我们说话,

这就是远方春鸟鸣叫,

就是水流过世界上的家宅,

人走过旧梦和废诗、落日和断桥。

走过我们言语的碎屑,

我们用怨恨消磨掉的长夜;

唱一些嘶哑走调的歌谣,

笑一个再也不为谁回旋的笑。

……

“许多人说我的诗歌是个人抒情,不关心国家社会。关心是要实际付出的,我们不能在一个高大上的话题上粉饰自己。在灾难,腐败前,诗歌一无是处,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诗歌不写自己能写谁?”

被后记感动到了,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她写她的婚姻,她写她走不出去的村子,她写她患癌的母亲。她通过爱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诉求。

成名或许让她的生活有所变化,但正如她自己说的,生活是一个接一个的细节,参加的这些活动和节目并不算生活,也并不会改变她的真性情。以为写诗的人,眼里一定满是星辰,她把文字排列组合,然后在书页中闪动,跳跃,让你觉得你在和诗人进行一段遥远的对话,那声音忽而响亮,忽而模糊,忽而高兴,忽而悲戚,你训着起伏的声音去寻找,却发现什么也找不到,最后你只看到文字。可是余秀华的诗,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我看到她的愁闷,她的孤独,她的思念,她的缺失的爱。

如果生活是漆黑的夜空,那文字就是点缀夜空的繁星,虽然只有微弱的光亮,但是却足够让夜空下的人看见。所以,当你被困囿在生活的泥淖中,不要忘记抬头看星星,只要还能看得到星星,就还有希望。这就是她的诗给我的感觉,生活不太好,所有情绪都拿来写诗了,但是还好还能写诗,如果连写诗都不可以了,那岂不是更糟糕?

我一页一页的读诗/有些字在哭/但是你说这样还好/于是我明白这就是生活

冬天消失的草又钻出了大地/一大片一大片的绿/小孩躺在这柔软的绿里打滚/草和孩子一起生长/可是草被压断了

风筝挂在天空/线断了/放风筝的人仍牵着线的一头/好像这样风筝就还在

春天来了/可是你走了/你说我不懂燕子呢喃/你说你要去第一朵花开的地方/你不知道/我的心花早已绽开/小小的一朵/我不敢摘给你/我怕你看一眼/花就谢了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六):苦瓜花,孤芳自赏

余秀华,我只是闻其名,未曾看过他的文字。偶然一次机会,何其幸运,遇上她的文字。抛开思想政治或者道德伦理之类的不说,她的文字还是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不是多么华丽的词藻,也不是大段大段连续的排比,就是简简单单朴素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堆砌,却有些意想不到的震惊。 就像是《花生》里那句“谁在红纱帐里枯坐了一个冬天,爱情敲了一下门,你一个惊喜就粉身碎骨。”都说诗是最能够表现诗人的情怀的,也是最蕴含深刻的。诗的具体意象都是有些象征意义的,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天马行空的瞎想。她自己的爱情可能就像一个花生,先是无人问津,接着是被外力强有力的破壳,一个农村姑娘,由于出生的磨难有了残疾,在父母逼迫下的爱情就是这样了吧!想说话,想发声,也想要自由。 本书主要分为5个部分,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能具体到每一个部分具体讲了什么。有关于自己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友情的,有关于生活的。 关于自己。她出生时饱受磨难落下脑瘫,生活艰难,也正是那个时候的经历为她之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基础,毕竟社会教给了她很多很多。苦难是一个人的老师。经历了苦难才能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按她的情况,她本应该痛恨这个世界,痛恨父母,可是她没有。

“人间有许多悲伤,我承担的不是全部,这样就很好。”“我没有奢望这个世界活得完整,而它却给了我那么多意外。”但凡不能摧毁你的终将使你成长。 关于爱情。她的爱情自不必说,父母的强力压迫下的一场“父母”爱情。没有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没有充分去了解对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在一起了。可她却也是好好经营着这一份感情。“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把好的一面给人看。另一方面,是要爱的。”生活是美好的,那些不美好的也需要自己去克服。她用一个美好的词汇来描述不太美好的自己——风花雪月。冷风,残花,月的话圆的是她,缺的也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寂寞的人,像江南的桂花,孤芳自赏。正如标题一样,那些年我们爱过,那些年你不在了,那些年的爱情忘掉了。 关于生活。一开始生活就是困难的,对她而言。后来,对她而言,美好的生活是坐下来把字打上去。生活的丰盈排挤着她。她坐上火车的那一刻,感觉到铁轨在不断地生锈,把昨夜坍塌的月光碾得吱吱作响。而所有生活的磨难,都让她的身体破碎与愈合,越发拔尖。苦难没有打败我,她就像母亲一样,教会她如何在逆境中求生。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她的一生,苦瓜花再恰当不过了。没有开花之前,一直在酝酿,开花了之后,还是一包苦果。她饱含着苦涩,时间一长却越觉得唇齿清甜。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七):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余秀华是这几年比较喜欢的诗人之一,但觉得她近两年有些被过度消费。在她的诗歌里,大都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没有那么高的基调去试图弘扬什么,爱情和欲望,是她的主题。

每每阅读她笔下的文字,不禁感慨,当一个人经历的太多之后,痛苦的时候,诗歌自然就成了思想的表达。余秀华,让我看到野蛮旺盛的生命力。嗯,她让我觉得,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具勇气和生命的张力。

就像她自认为的那样,她的才情全来自于上天的赐予。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上帝握着我的手在写诗,但是我不知道在写诗。”

上天赏给她天赋,也给了她残缺的身体。但未被削弱的,是她比常人更丰富敏感的感悟力。蓬勃的爱念在她心里横冲直撞,却始终找不到出口时,她将它们诉诸于诗歌。

所以不难从中感受到热烈、绝望,还有灼痛。尽管她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甚至有了名声,但好像这些对粗粝的生活于事无补,也无法真正的改变生命的困境。

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的身体困扰,让她诗里的哀伤如影随形。又或者说,那付诸于文字的深切渴望,都带着些志在必得的无畏。而不得,便招致苦痛为伴。

因此不难理解,她说,“我心孤独,一如从前。”

重新再读这本诗集,源于想整理李现推荐的书单。我还记得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偶然看到《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

当时导演有提到对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意义,他说,“这个意义不在于关心国家或大而化之的人群,不在于社会议题,不在于应时应景,而在于具体的人,在于复杂的人性和细腻的情感,在于粮食和蔬菜所构成的生活日常。”私以为,这段话和这本书后序所传达的,不谋而合。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正如这本书的后序所言,哪有什么大志向大格局,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无非都是徘徊在平常日子里,不断的对生命的探问。我们或许一直都在找寻某种途径得以找到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些必然和偶然的事,不必那么惊慌失措。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八):春天,再一次想起

春天是该读一读余秀华的,读她破碎的爱情与相思。她说“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诗歌不写自己能写谁?”,我喜爱她诗歌向自己内心荒土挖掘,焚烧的态度。

她是我的诗歌启蒙之一,她的长句,介词,动词运用得自然而充满野生的力量,仿佛风刮过麦田,猛烈如爱。两年前初读此书,我惊讶于她说“爱是我心灵的唯一残疾”,“最苦的苦是无法预知的”,她可以“以最深的沉默和这个世界共振”,也可以让苍山“磕掉了我一瓣魂魄”。

春天,再一次读余秀华,不变的是文字,变的是我自身年龄增长后视角所挖掘的东西。此刻我更爱她的:

「我们心中的许多主义,许多相聚的黄昏

不过是把已经模糊的爱恋

清晰给自己看」

她面对爱时所心生的悲观与灰色:

「只是它不肯相信:爱情尚在远方

还没有结出的瓜

已经预备了足够的苦涩」

她在安静夜晚里面对孤寂说:

「院子无月色,月在我心;月季无花朵,花在我心;我爱这幽寂的,清愁暗锁的夜晚。」

她于我是诗歌路上泛黄的灯盏和林间白鸟清脆的啼叫。

而在横店的乡下,余秀华在诗歌里成了一个历经爱之苦难的神。诗文来着切身的观察,迹由心而生,又不失诗歌的律动。在这个世界里,爱是阳光下树叶细碎的间隙,是异乡人皮肤长出的皱褶,也是夜色里一个人陡生的疼痛。

她的“他”是神秘的,在无人爱她时,“他”是一切的化身。

「昨夜太黑,我行窃,偷盗

挨家挨户寻找爱我的人

——没有一个人在家,他们爱上别人之前

不会爱上我」

在我的理解里,她的爱耕植于自然与人生当中,是在黑暗中给无人的门扉重重的一击。她说“甚至,这无望的人生,也是我爱着的”,她在月黑风高的时候为无依无靠的灵魂点灯,而这灵魂又何曾不是她自己。

三年前,我曾在与朋友离别时仿照她写的

「轻率的相聚不适合轻易流泪,三坡

人生,苦难都是必然的灰烬,三坡

我们都是灰烬塑成的人形啊,三坡」

写下

「人生就是一把新柴,朋友

相聚的日子如火焰,朋友

过往都成了灰烬啊,朋友」

此刻,我与余秀华的诗歌再一次相聚。诚然,在尘土中,我们总是爱过又忘记,但是在春天,内心的荒土历经挖掘和焚烧,也能长出曾熟悉的新叶吧,于是我们想起。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九):《我们爱过又忘记》

拿到这本诗集先翻看了一下,然后又去网上看了范俭给作者余秀华拍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一开始这是一种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感觉:一位自小脑瘫导致行动语言都受限的中年妇女,一本充满才华与情感的漂亮诗集。后来我知道了,这就是余秀华本人的感觉,她生活在现实中的最底层,落后的乡村,粗糙的农活,粗鄙的丈夫,经济的窘迫,还有最致命的一个缺陷:残疾。在纪录片中余秀华说,有人说残疾人跟普通人都一样,但是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残疾对我是很大的摧残。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细节,她在一张简易的小桌子上敲电脑,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桌子也跟着摇晃……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残疾女人,她的充沛的情感,对爱的渴望,对生命的想象力,都是这样的让人感到惊异。正是因为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所以才有了她的诗。她可能在心里爱了一百个男人,跟他们说了一万句甜蜜的话,但是现实生活中,她的爱只能存放在纸上。比如这本诗集中有一首《哥哥,哥哥》:

爱你的时候,我不是余秀华,不是

想你的时候,我不在横店村,不在

她举止端庄,她口齿清晰,她还有明天

哥哥,她不是我

她乖巧,她擅长舞蹈,她的脚不会踩着你

哥哥,她不是我

……

余秀华的诗让我动容的不是华丽的文字,而是其中的感情,是无可奈何但是仍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她的诗里总是有着“爱”的字眼,她究竟能不能找到不在乎她的外表而与她相知相守的爱人。总有希望的吧。毕竟她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与她的丈夫离婚。

她19岁的时候母亲为她寻到一个身体健康但岁数偏大的男子,他连短信都不会发,劳作于各地的建筑工地,抱怨她不解风情,抱怨她出了名就翻脸,最后拿了她15万乖乖和她去了民政局。在回来的车上,余秀华如释重负而又不乏自豪地对她前夫说,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你这个老鬼拿了钱就给我推磨了。后来她跟记者说,这个婚姻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即使是离了婚还是没有什么感觉。

世间有太多的无奈,但是我们总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往上走,至少像余秀华那样爬出泥淖,看见更多的可能。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十):透过灵魂看清

第一次听说余秀华这个名字,是在微博上,有关她自身的不幸和不幸的婚姻,以及那句很出名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她的诗句初看就感觉不一样,是那种穿越了时光,结合了灵魂的感觉。

诗人是敏感的,也是被动而多愁善感的。老天,你在种我的时候,是不是也漫不经心。这世上关心自己的人有几位,能遇到真正的爱情的几率又有多低。或许有憧憬,却被现实击溃,风吹来会播种新的种子,也会扼杀幼苗。

说回到这本诗集的本身,我们爱过又忘记。

我相信走到你面前的人是光芒的

包括我

包括我的口无遮拦和小小的嫉妒心

当然还有我易喜易怒的孩子气

与你离别的绝望也有蜜的基因

所以我愿意在与你相遇的路上奔波

并以此

耗尽我的后半生

我相信,相遇相知的两个人的初遇,一定是带有光的,透露在彼此的眼眸里。靠近后,彼此的缺点也会一天天暴露,相爱的人会彼此包容,接纳,这样的人,谁都想遇到,为此付出后半生也会甜蜜,甘之如饴。

轻率的相聚不适合轻易流泪,三坡

人生,苦难都是必然的灰烬,三坡

我们都是灰烬塑成的人形啊,三坡!

我们彼此拥抱,拥抱苦难,也挥霍时光,各自睡去,不说晚安,不想就这么轻易结束,我们的爱和自由,或许无法兼得。

我的脸消失在黑夜

天亮我又扯起笑容的旗帜

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

标签:  余秀华 诗歌 余秀华的诗 爱情 父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