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哪本教材了?

admin 发布于 2024-02-21 阅读(86)

看到这个标题,应该就能明白我主要整理的是哪本教材了……

1915年的《青年杂志》,也就是《新青年》,它创刊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在17年迁入京城,在19年借助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推向高潮。这一运动的内容包括抨击封建礼教,倡导思想自由,也包括广泛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其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际功绩的一部分。

17年一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下个月其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目标,以文学革命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方式。后来又有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注意。18年胡适有《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把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8年还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

文学革命中的重要内容是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旧小说和旧戏曲。周作人写了《论黑幕》,专门批评晚清以来的黑幕小说,将其社会根源同北洋军阀复辟联系到一起。沈雁冰有《自然主义和中国现代小说》,指出鸳鸯蝴蝶派的错误在于其消遣娱乐论的文学观念。鲁迅也有《关于〈小说世界〉》等文章,指通俗文学不过是“旧文化”“异样的挣扎”。

文学革命中还有同论敌的论辩,比如和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战。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形成声势浩大的浪潮,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功绩。这首先表示为,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的合流,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和文学革命在社会文化变革中起到中坚的推广作用,因而自己也成为文化的中心,24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收录了一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就文学革命本身而言,在文学创作、理论建设和文学社团和活动方面,都形成了急速增长的局面。

|创作潮流和趋向

从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27年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变化这段时间,是这一个十年文学创作最活跃的时候。之前只有鲁迅的几篇小说比较成熟,整体上还比较幼稚,之后则是北伐战争,引发创作上的沉寂。

这段时间的创作趋向有

①理性精神的显现

文学革命从一开始就主张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用现代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文学的创作,使得文学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而这又分成思辨的理性派和批判社会的现实派两类,前者将哲学思考揉进文学表达中,后者则更注重为人生而艺术,要求有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从小说、到散文、到诗歌,各种文体都受到理性热的直接影响,年轻的新小说创作者对创作常常有意为之,说理进而写实过于刻意,有时候多有幼稚生硬不成熟之处。

②感伤情调的流行

这一个十年里,文坛主要的气氛是感伤的,大家集中描写苦闷、孤独和彷徨,赶上成了新文学的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以后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是思索和焦虑的连接体。即使新诗中有一些比较激昂的声音,但小说中有问题小说、有乡土小说,主体的基调都是伤感的,新诗中的哲理小说、湖畔派诗人等等,都不约而同发出忧愁的声音。

③个性化的追求

这一时期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创作中常见对个人生活和情绪和表达。在“创造社”一派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中,“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主流。在小说中则有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直接表达个人的生活经历。在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中最能看出这一点,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鲁迅的冷峻犀利,郁达夫的袒露自怜——这些词还是抄录下来记一下为好——郭沫若的雄奇豪放,叶圣陶的平实冷静,许地山的隽永奇趣,庐隐的激切质实,冰心的明丽晶莹,周作人的冲淡自然,朱自清的精美秀雅,闻一多的浓烈沉郁,徐志摩的潇洒空灵等等。但是这一时期文体还不成熟,作家还太年轻,其强调个性的写法上限制了创作手法和创作题材。

④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由于新文学对现实的关怀,担负的思想启蒙的任务,以及19世纪欧洲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决定性影响,还有鲁迅的成功创作,使得现实主义成为这段时间最有实力的创作流派。但是其他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和方法,同样具有很大的发展和影响,形成了活跃丰富的创作局面。一般作家普遍上更加倾向于浪漫主义,注重情感和自然抒发,艺术的想象,主观抒情性很普遍,尤其是郁达夫为代表自叙传抒情小说则把大胆的自我暴露推向极致。到了后期,金国各种尝试和探索,大部分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艺术上更加成熟,内容上更加广泛。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文学革命在建设新文学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提出的意见,大都是借鉴了外国文艺运动或者创作的经验,比如胡适从意象派运动入手写作新诗,比如周作人“人的文学”从西欧人道主义汲取的经验,也是受到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影响等等。

而他们也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大规模的文学翻译运动,实际上构成的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是首先发起文学翻译运动的刊物,先后刊登了各式外国作家的作品,18年还发表了易卜生专号,引起极大的社会影响。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之前任何时期,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参与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当时认为凡是外国的都是“新派”的,一般出版业也顺应弃旧迎新的社会心理,大量介绍译作,短短几年内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涌入中国加以试验。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基本都是直接采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

|文学社团和文学运动

各类在西方不同文艺思潮影响下蓬勃兴起的作家群,聚集成为文学社团,其大都创办一种或者两种文艺刊物作为阵地。激增的社团和刊物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已经从少数先驱者打笔头仗,发展到了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的阶段。在所有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也最大,具有很强代表性,五四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双峰并峙。

文学研究会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duo2)等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其大多看重“为人生而艺术”,反对把文艺当做消遣娱乐的观点,而是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其大都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揭示社会黑暗和人生灰暗,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c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创造社21年在东京成立,其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其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受到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比较大,倾向于美感、自我表达和灵感,还受到现代主义初期的一些流派的影响(也叫作新浪漫主义)。其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主要形式。

之后则有新月社,23年在北京建立,初期只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参与人都是英美留学生,后来在内部孕育出新月诗派来。其阵地是26年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栏目,致力于新诗的探索。其代表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湖畔诗社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社团。语丝社以任意而谈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著称,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很大。莽原社和未名社是在鲁迅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主要成就在乡土文学上,并翻译了很多俄国文学和十年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浅草社后来改组为沉钟社,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其多写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郁,湖畔诗社主要写爱情诗。

|新文学的初期理论建设

就整体而言,新文学运动是理论先行而后有创作实践,其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

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上,除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外,其他先驱者也多有讨论的文章。

当时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坚信文学革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驱使,白话文必定取代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而胡适将这些共识加以整理和推广,提出了“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的工作将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结合在一起,从而把文学革命向整个社会推进,由此大获成功。胡适还做了一些文学史工作,在小说方面有《易卜生主义》倡导写实,引发了问题小说的狂潮,在诗歌上则由《谈新诗》,提出了诗体解放说,在新诗初创期影响极大。

周作人则从另一个方面讨论新文学,他提出了“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榜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8年他发表《人的文学》,19年他提出平民文学,实际上是对之前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其主张或许有些抽象,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结合,有相当的代表性。23年他发表《自己的园地》,倡导创作个性和自我表达,由此开始偏离了主潮,但是依然对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很有吸引力。

周作人在21年发表的《美文》一篇文章,在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将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周作人以自己的小品文散文创作,以及自己的散文批评,引领了新文学散文的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讨论,这里就不介绍了。

另外,说一点有的没的。当代的散文应该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义和位置,抒情叙事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许应当把说理性文章写作重新纳入到散文当中,或者重新纳入到语文教育当中,这或许是本世纪散文运动的新方向。其核心大概是……“普及?”其大概包括,科普、评论和时评吧。

标签:  文学 散文 艺术 读书 周作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