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绳上的魂》:作家和导演的故事成功与否在于受众的凝视

admin 发布于 2023-12-24 阅读(148)

。《皮绳上的魂》解说文案_《皮绳上的魂》:作家和导演的故事成功与否在于受众的凝视《皮绳上的魂》:作家和导演的故事成功与否在于受众的凝视1984年,扎西达娃创作了《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2014年,张杨与他联合改编了这两部小说。2017年《皮绳上的魂》公映,电影与原著都充满了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澄净优美的镜头和分层叙事的惊喜,有人提及莱昂内与《布达拉斯大饭店》等,其实从小说到电影都是在游戏文本,叙事圈套和宗教蕴含都在明处,西藏生活的本质与玄冥之思,无法不联想起阿来、马原等其他的汉藏作家,西藏的自然风云与藏人的内在心灵。第六代导演的姿态与先锋作家的文学书写的合力,就贡献出悲欣交集的《皮绳上的魂》。在《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之前,张杨导演从《爱情麻辣烫》到《无人驾驶》全是都市题材,内容涉及饮食、男女、父子等诸多主题,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杨永恒的母题,“就像真正的生活感觉一样”是张杨电影美学最大的追求。绝不自恋的态度让他成为第六代导演公映率最高的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平衡的把控。自从《飞越老人院》之后,张杨的视野和表现呈现出更为宏阔的审美。与舞蹈家杨丽萍合作过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和《春天来了》,再之后便是主要以藏传佛教的信徒作为叙事,故事片《皮绳上的魂》和纪录片《冈仁波齐》这两部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超出一般电影业内人士寻常的观察和预测。

作为文化载体的西藏,天然拥有着藏传佛教的神秘,此地发生的故事很容易便可以称之为元叙事。塔贝本是被雷劈而死的流浪者,杀生无数,却被一位活佛找回,护送天珠到传说中的掌纹地。漫长的路上,纯真而有毅力的琼主动献身,聪颖的小哑巴被琼从天而降的锅砸中,不请自来与之同行,当然宝贝也吸引了无数的觊觎者。小哑巴抢了作家的笔,意味着故事的主导者从而转换,他成为先知引导着塔贝向前走。一路跟踪的作家,“进入了”自己的故事,于是对着戏中人咆哮发牢骚:你们怎么能忘记了过路者呢?对于历史和宗教的遗忘或淡漠,向来是世俗生活的习惯。写作者的能指和所指,虚构的事实有多少是现实多少是想象,故事的假定性与读者和观众的带入度的关系有多少?皮绳和魂,本来都各自是晃悠悠的有形无形之物,皮绳上的魂可以说是形而上在形而下之上的幂方。张杨用叠印的简单方法重构了繁复的时空,康巴藏人简单而执拗的同态复仇,是塔贝救赎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塔贝和他的仇人一而再的走不出历史的重要,父辈的血债必要延续,意味着生从一开始就是寻死的意义,此生的不舍与来生的轮回,以及解脱不得的血仇,如何去超越?信仰者的目光,空灵。先知的奥秘,不可说。作为外人,又应该如何去体会、评价此间的文化,我们是悲天悯人的了解而同情,还是上帝视角的零度俯瞰,也许每一种都有可取之处,也照样是自得之一隅。

假如神创造了人(或者说人由猿进化而来)和这个世界,那么神之上呢?既然人类又可以制造网络世界、作家和导演都可以书写小说和拍摄电影?作家和导演对于故事的塑形,在于受众的凝视,只有他们凝视并思索了,故事才更有变形的活力。《皮绳上的魂》解说文案_为爱奋不顾身的曲尼次仁就是那《皮绳上的魂》影片《皮绳上的魂》正在全国影院热映,与之前上映《冈仁波齐》一样备受瞩目,同样是由张扬执导,同样是直面少数民族的题材,但影片的走向、故事的发展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却各有千秋。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下,死而复生的汉子、敢爱敢恨的女孩和有预感能力的哑巴男孩,看似毫不相干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奇妙的组合,透过一段找寻与救赎并举的艰险旅程,经历了生或死的重重考验,直面人性中更深层次的罪与罚。片中,无论是脾气暴虐的塔贝,以仇恨为生的郭日,神奇的哑巴男孩普,还是找寻灵魂的作家格丹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曲尼次仁出演的牧羊女琼,则是赋予了人物更多的表现力,成为引领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曲尼次仁饰演的女主角琼,是个以放牧为生的藏族女孩,每天守着牛羊过活,做着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早已对生活产生了厌烦,游走于沉闷坚守或是外出闯荡的艰难抉择之间,伴随着闯入者塔贝的到来,琼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独自一人进入渺无人烟的荒漠地带,追寻着心中的自由与理想,以及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情,而等待她的则是来自情感、精神、意志等方方面面的多重考验。

曲尼次仁出演的琼,对待爱情有自己坚定无比且独有的爱情观。琼表面上看起来是“沉默的羔羊”,而当爱情来敲门时,她内心的理智与情感产生剧烈碰撞,对爱情的渴望跃然银幕,化身为追寻爱情的猛兽,可说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以义无反顾的为爱走天涯,哪怕独自一人深入不毛之地长达半个月之久,是一位为爱奋不顾身、勇闯天涯的奇女子。琼的言语不多,但每句话都能说在点儿上,能够审时度势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她不盲目也不盲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虽说是独自外出,但一身装备从容不迫,大到毯子、食物等必需品、小到锅碗瓢盆等家伙事儿,一应俱全。腰上更是系着一根长长的皮绳,上面密密麻麻系的一个又一个扣,皮绳是用来计算天数的,一个扣代表一天,这也是“皮绳上的魂”的由来。当下的演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靠颜值,另一类靠演技,但曲尼次仁似乎与这两者都不搭边,属于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演技的那种。曲尼次仁出演的角色相当宽泛,藏族少女、卖艺姑娘、皇室宠妃等等,既有青涩稚嫩的角色,又有分饰两角的传神演绎。可以说曲尼次仁一直在出演不同的角色来打磨自己的演技。伴随着演技的提升,曲尼次仁对角色的掌控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角色的表现愈发做到发自内心、收放自如,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同领悟,片中的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曲尼次仁作为片中的演技担当,承担了大部分的情感戏。既有和贝塔一见钟情到孤身一人上路为爱走天涯,又有和普的一见如故到共同踏上漫漫征程。在她的脸上不光有年轻、美丽,还有坚毅、勇敢和希望。一部《皮绳上的魂》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曲尼次仁则是这扇门背后最最直观的感受,琼是如此,曲尼次仁更是如此。《皮绳上的魂》解说文案_影像中的西藏隐秘岁月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怪客第一次看了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小说《西藏,隐秘岁月》和《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立刻就被文中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描绘迷住了,于是反复欣赏了多遍,深陷其中。?彼时,怪客还是个中学生,还不知道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没有看过《百年孤独》,更不要提博尔赫斯。而中国当代小说在经过新写实主义热潮之后,逐渐显现出魔幻现实主义倾向,所谓的“寻根文学”盛行,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都显露出来自拉美的魔幻现实文字影响。?扎西达娃的这两部作品也是一样,西藏,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自然是表现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母题的最好载体,因而能够风靡一时也不奇怪了(除了扎西达娃,还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又过了很多年,文学早已不再是显学,甚至连西藏文化也逐渐被解构和误读,在怪客几乎把扎西达娃们忘记的时候,不再年轻的年轻导演张杨却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影像化的扎西达娃:故事片《皮绳上的魂》。

?怪客向来对张杨颇具好感,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二代影人相比,他一直在踏踏实实的做电影,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自然也就缺少流量),但作品的质量都在水准之上,从《爱情麻辣烫》到《洗澡》,从《昨天》到《飞越老人院》,再到今天的这部《皮绳上的魂》,都值得一看。?《皮绳上的魂》的故事实际上是扎西达娃两部小说的集合体,除了几乎同名的作品《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还有《去往拉萨的路上》。编剧扎西达娃和张杨巧妙的把这两部作品糅合在一起,撷取前者的“寻根”主题和后者的“复仇”主题,使之同时具备公路片和西部片的经典元素,糅合成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叙事影像作品。?影像表达和文字相比,天生具有一些劣势,比如不能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般的任意改变叙事人称和角度。尤其是那些魔幻色彩的意识描写,很难被影像化。但影像也有它的优势,它可以把文字无法表达或者只能进行描绘的场面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原著和电影中反复提到的重要场景,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如果只看小说,你很难想象这是个什么杨的地方,但张杨就在阿里找到了这么个地方在电影中展示给观众,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掌纹地”。?影片中的一些细节也是比较值得玩味的,比如主人公一行在村里小酒馆里打尖的戏,几路相关的人马都先后出现,气氛紧张,但节奏缓慢,张力十足,感觉张杨是借鉴了赛尔乔.莱昂内《西部往事》的开头,又仿佛胡金铨的《龙门客栈》。

?影片最大的亮点怪客觉得还是创作者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收获:人迹罕至的西藏阿里地区靓丽美景,真的非常美,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片很难涉足的地方,而借助本片,也可以欣赏欣赏,过过眼瘾了。??最后谈谈影片的不足,供商榷:?怪客感觉本片比较明显的缺陷在于作者创作思路可能有点摇摆:既想保留原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又想其具备相当的通俗性,结果两边都没有达到特别好的效果。?这方面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二号人物格丹的作用问题,在小说中是第一人称中的“我”,但在电影中却变成第三人称,故作神秘一直追踪主人公塔巴,让观众以为也是塔巴的仇家,结尾又突兀的点出他的作家身份,和活佛对话,表现影片的主题,有点生硬,感觉是在图解原著小说。?其实怪客觉得作者完全不必纠结于此,要么干脆抓住原著的精髓,增加魔幻现实色彩更加艺术化,就像《路边野餐》那样;或者干脆像《双旗镇刀客》那样,拍摄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西部复仇故事 ,这样创作指向就会更明确。?有些地方配乐用的不太合适,感觉有太“满”了。保持必要的静默反而会更好。其实本片的音乐本身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只是一个取舍问题,有的地方音乐加上感觉像恐怖片,显然不合适。?影片有些场景略显模糊,感觉像蒙了一层雾,或者隔着玻璃窗拍的,又有些像焦点不实,不知道是不是放映问题,还是电影本身就是这样。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作品,只要你的心能够沉静下来。《皮绳上的魂》解说文案_观影|用魔法般的影像拍出的西藏到底有多美?八好掌柜掌柜的说西藏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我想大多数心存远方的人心里,难免都有这样一个西藏情结。当这次上影节金爵奖的颁奖礼上,评委会用这样的语句为这部《皮绳上的魂》颁发“最佳摄影奖”时,我真是特别想看看这部电影拍得有多美的!!!这句评语是这么说的:“用魔法般的影像记录了西藏生活的日夜流转,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的真谛。”尼妹,讲的真是太勾引人了。以一颗树的力量坚持清醒撰文:宇宙第一美出现在2016年上海电影节上的张扬,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藏人”。黝黑的皮肤,留长的头发,还有那充满标志性的牛仔毡帽——从外表看来,他就是一个活脱的藏族艺术家,而我们的记忆却仿佛依旧还是停留在《飞跃疯人院》时期的那个张扬。消失了那么几年,然后以另一种姿态出现,拿出的两部片子都是与西藏文化相关的电影——《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看似与这个世界脱节了,却又清醒地刺痛了现实的心脏。那遥远却又充满梦想的神秘之地张扬说,当他拍电影遇到瓶颈的时候,就跑去了西藏——那里是他上学时的梦想之地。而后一切归零,重启电影之梦。

最终一部纪录片《冈仁波齐》和一部剧情片《皮绳上的魂》都入围了各大电影节。而张扬也是一副完全“藏族风”的模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说,这两部影片在主题上都关乎信仰,同时他也通过这两部电影的拍摄践行了自己关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关系的思考。其实关于西藏,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我的好闺蜜在三十好几的人生里,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在那里生根在那里死去。她看过每一部跟西藏有关的纪录片,然后在35岁生日那天,背上行囊转身就走了。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过上说走就走的生活,也幸好我们还有电影,所以,你只需要把自己浸进小黑匣子里,静静地呆上2个小时,就可以在西藏或者你想要去到的任何一个地方,化身任何一个角色,过一个满足的夜晚,就好像自己真的在别处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所以,无论是《冈仁波齐》还是《皮绳上的魂》,从本质上讲,都能吸引一大波的文艺小青年。更何况《皮绳上的魂》刚拿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这真的是一个充满魔幻的神秘故事《皮绳上的魂》根据西藏作家扎西达娃的两个小说改编——《西藏,系在皮影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讲述了杀生无数的猎人塔贝在猎杀时得到一颗天珠,被闪电劈死又被活佛召回灵魂死而复生,从此虔诚护送圣物天珠至掌纹地,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在轮回中得到开示与解脱的故事。

在重重叠叠的大逃杀的路上,塔贝不过是所有迷茫者的一个缩影。背叛、逃离,救赎与自我救赎,导演放大了人类生活中的每一场小得意,每一次小失意;每一个坎坷,每一次透不过气的大挫折……并以魔幻的视觉来呈现,而在此间,你我的倒影就在里面。张扬自己也说,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之中,既有自己对电影语言和类型的探索,也有他对自我和生活的探索。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电影的结局,被追杀的塔贝还是死了,死在他心爱的姑娘的怀里。他离掌纹之地还有那么一截路,可最终还是倒在路上了。我不知道他的自我救赎是否完成,但他死的时候一脸安详。那些关于人生的价值,守护的意义,都随着塔贝的死去而消失了。或者,不会消失。毕竟看过的人,会在心里留下印记。这对一部电影而言,很难得。毕竟千万个人心中有千万个哈姆雷特,《皮绳上的魂》也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人可以在观影过程中与自己的对话的电影,甚至不需要你给出答案。但,这样一部电影能吸引多少人的眼球呢?张扬说,我没有考虑过,做好电影是我的最终诉求。为了这部电影,张扬带着剧组跑到西藏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拍电影,每一上升500米的海拔,高反就加剧一些,而大家伙还只能靠吃止痛片撑着。每一次转场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这一路上,90%的地方都是没人去过的,剧组全部自带帐篷,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

为了让片子更具西藏特色,里面的演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演员,仅有一两位是有演戏经验的。虽然这样的拍摄在流行大数据大IP的当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微不足道才有了别样的风景——摄影郭达明拿下了金爵奖的最佳摄影,评委会的颁奖词说,“用魔法般的影像记录了西藏生活的日夜流转,为我们呈现出了生命的真谛。”其实,就第六代导演而言,张扬算是最早接触商业电影的导演了,他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开往春天的地铁》《飞跃疯人院》等影片至今在影坛还留有一席之地。但,就在大导演们都谈大制作之时,张扬又掉转头往回跑。沉浸几年,做了两部更个人化风格的电影。张扬说,去了西藏之后,他更明确了后面的电影走向了。“拍电影对我来说不是挣钱养家糊口的概念,而是传达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必须回到更个人内心的东西,这本来就是远离市场大众,更多偏重于个人表达。从上学时学的就是这些。”他也并不打算剪掉自己的长头发,短期内不会再去拍商业电影。“这个时代缺少点精神性的东西,这个时候应该多拍点这样能跟灵魂沟通的东西。”所以,张扬把家搬到大理,开了个小客栈,每年赚的钱就足够自己用。“其实电影不是非要赚多少钱,偶尔拍广告、短片,没有那么高的物质要求,其实你欲望也没那么强。

尤其搬到大理生活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把所有欲望都降低了,很多朋友下地种粮食,做手工业者。”现在,他的这种生活方式被圈内很多导演“羡慕着”。其实,面对出言必称大数据,互联网基因的网生代,第六代导演仿佛是存在着的被遗忘。但,张扬却以另一种方式,用自己的倔强,以一棵树的力量,坚持保有属于自己的清醒。在主流严重盲从市场数据的大前提之下,保持着傲娇的姿态,独自前行。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我不信,你能猜出我的结局。”

标签:  电影 西藏 影像 叙事 主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