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admin 发布于 2024-03-15 阅读(82)

03

50、60年代新诗作家队伍构成:

a.建国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如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等“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等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

b.建国前开始创作、本时期成名的诗人(主力)

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季、蔡其矫、严辰、公木、沙鸥等“第三代诗人”。

c.建国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流沙河等。

★名词解释: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诗歌的创作,代表了此类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诗人与战士的人生定位,导致他的诗歌摇摆在政治抒情和个性探索之间。

1、1955年到1956年(发轫期)组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战争》《致青年公民》

2、1957年到1960年(探索期)抒情诗:《望星空》《致大海》 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

3、1960到1965年(成熟期)《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

4、1966年到1976年(后期)《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2、简答:郭小川诗歌的特色。

a.从重大政治问题出发,选材,提出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道德情操。

b.力图挖掘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

c.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采用民歌体,新格律诗,自由体,半自由体等。

3、简答:贺敬之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雷锋之歌》《放声歌唱》

思想内容: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时代的颂歌,表现时代的重大事件。

艺术特色:1.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的结合。2.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以及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

闻捷(1923——1971),江苏丹徒人。诗集:《天山牧歌》(1956)《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1959、1962)

爱情诗的特点1.浓郁的地方气息和少数民族生活情调,色彩绚丽,格调清新。2.将爱情生活和幸福的劳动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情操。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4、名词解释:“第四种剧本”

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等。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突破“工农兵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

成就:

一、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二、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这也是第四种剧本的两个显著特征。也是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的两个成就。这个时期,话剧创作辉煌的潮头是老舍的《茶馆》的出现。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谢瑶环》

郭沫若《蔡文姬》(翻案之作,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形象)《武则天》

曹禺《胆剑篇》(1961)(吴越交战的故事)《王昭君》(1978)

5、名词解释:“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1年,文艺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调整工作。1962年3月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召开,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左”倾思潮。但此后不久,毛泽东就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再次鼓动“左”倾思潮涌起。话剧界在这种阶级斗争思潮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社会主义教育剧”以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如《槐树庄》(胡可)等。

6、

老舍的剧作

解放后共写作23部剧作,以《龙须沟》(1951)和《茶馆》(1957)最为成功。

思想内容:对于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

a.通过新旧对比,描绘人物命运的变化。(《方珍珠》《龙须沟》)b.新人新事新生活。(《女店员》)c.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神拳》《茶馆》)

★7、简答:《茶馆》的艺术成就。

(1)表现主题的独特性。反描法。以反显正。要揭示的主题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却重点写写大清国的黑暗,写军阀通知的混乱,写国民党统治潜在之危,在反面大做文章,这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来说,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艺术构思的巧妙与独特。“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小小的茶馆成了偌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象征意味。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以历史为纵线,以社会为横断面,分别是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蒋统治时期,在史和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具有史/象结合,虚/实结合,广度与深度结合的特点。

(3)人物塑造与个性化语言。以个性化的台词塑造了一批个性化的人物。“三老人”的形象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像展览式”手法,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8、名词解释:《关汉卿》

作者田汉,现代话剧, 写于1958年,最初1958年刊于《剧本》,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高度来看,都堪称戏剧创作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是中国话剧史的第一部多幕剧。

9、简答: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讲究艺术构思。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和发现诗意并给以诗化的表现。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寓大于小、寓远于近,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

(2)注重创造诗的意境。杨朔散文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他的散文多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雪浪花》等。

(3)讲究艺术结构。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见峰回路转,细密精巧、引人人胜。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4)不足之处:模式化,常露斧凿之痕,损失了自然之美。

10、简答: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三者的有机结合。(2)形散神聚的结合。(3)情趣性和幽默感。(4)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 艺术 茶馆 诗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