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儿女最为珍视的节日

admin 发布于 2024-01-05 阅读(185)

春节是中华儿女最为珍视的节日。在人们心中,它不仅是一个节日,还凝结着中华儿女浓浓的血脉亲情和民族情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作为中国人庄重的文化仪式与紧密的情感纽带始终没有改变。

春节期间,不论是在广播电视里,还是大街小巷、城市商超、村镇集市,人们常常会听到《春节序曲》那熟悉又动人的旋律。这首温暖祥和的民族交响乐作品,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运用西方交响乐的体裁形式,生动传递出中华文化之精彩,展现了中华儿女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春节序曲》出自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春节组曲》第一乐章。《春节组曲》共分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灯会》。在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中,作曲家借鉴了西方交响组曲的体裁形式,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民间音乐宝藏,用鲜活生动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中国人民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情景。

《春节组曲》富于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尤其是其中的《序曲——大秧歌》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充满活力。因这首序曲深受群众喜爱,广为流传,后来第一乐章就以《春节序曲》为曲名,作为独立的作品演奏。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的开篇奏响了这首喜气洋洋、民族韵味十足的《春节序曲》。从此,每年春节,这部作品就会伴随着央视“春晚”飞进千家万户。

《春节序曲》的创作灵感源于李焕之在延安时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厚重的革命情感积淀。李焕之,1919年生于香港,自幼天资卓越,聪颖好学。1936年,他考进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跟随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流离失所的同胞,李焕之满心惆怅。1938年7月,年仅18岁的他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李焕之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

1942年,李焕之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那间会议室里,大家围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等重要问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会后,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积极向民间艺术汲取创作灵感。1943年春节,鲁艺师生掀起了大规模的新秧歌运动。这一切,对李焕之在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他后来创作《春节组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李焕之曾撰文《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教导下》,详细讲述了他从1943年到1953年的生活和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积累,以及后来创作《春节组曲》的过程,记述了他和同辈作曲家们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后,在音乐创作中的探索实践。

谈到创作《春节组曲》,李焕之深情回忆起当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热闹欢腾的场景。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热情欢庆春节,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充分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春节序曲》正是以火热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汲取陕北传统的秧歌音调和陕北民歌为素材谱写而成。作品开篇,管弦乐队以强烈的节奏律动、粗犷豪放又亲切质朴的陕北特色曲调拉开序幕。伴随着热烈奔放的旋律,作曲家仿佛带领着欣赏者走入了厚重深沉的陕北高原。

秧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许多地区都有富于特色的秧歌形式。在陕北地区,秧歌的表演形式通常分为“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舞蹈动作。“大场”是大型集体舞。在热闹的气氛中,舞者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为了在音乐创作中充分展现陕北秧歌的文化特色,作曲家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运用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通过秧歌音调和节奏的恰当运用,生动传神地营造出热情似火的节日场景。

《春节序曲》的开篇就极富艺术感染力。乐队齐奏干脆利落,旋律在高音区的强奏,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欢快气氛。在这个部分,作曲家巧妙将引子部分设计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奠定了全曲热烈欢快的情感基调,这部分正是作曲家刻画秧歌中“过街”的场景。为了体现民族音乐特色,作曲家在传统交响乐团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乐器——锣鼓,使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质朴亲切。管弦乐队与锣鼓热烈的演奏,营造出优美动听又活力十足的音乐线条。此外,铜管乐器组辉煌的金属气质,有力衬托着第一主题的热烈气氛。引子第二部分延续了第一部分的音乐风格,采用木管乐器组与乐队合奏的对比形式,带来一股清新优雅的田园风,温暖而宁静。作曲家采用了不同乐器组合及音色与力度的对比,使得音乐形成一问一答、一强一弱,生动对比,遥相呼应,表现了温暖祥和的气氛。

在长达34小节的引子过后,乐曲迎来了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是表现秧歌“大场”的舞蹈,由木管组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长笛和双簧管演奏出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弦乐器拨奏的巧妙设计,突出了鲜明的秧歌舞蹈节奏。不同乐器组之间音色的交替进行和节奏变化,使音乐变得温暖柔和,生动地刻画了秧歌舞蹈者的动人形象。随后,音乐进入短暂而热烈的连接部。这个部分节奏紧凑、速度加快、音乐灵动,一股难以遏制的火热激情伴随着乐队铿锵有力的演奏倾泻而出,将作品推向高潮。随即,音乐进入第二部分,这个段落可以说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在第一部分浓烈气氛的衬托下,音乐趋于平静,情绪缓和,用来表现传统秧歌中的“小场”。中部主题率先由木管组的双簧管吹奏,大提琴拨弦,旋律富于诗情画意,甜美悠扬,一股浓浓的思乡情和发自内心的宁静与幸福感,伴随着柔和亲切的旋律缓缓流过心田,好似久别重逢的亲人终于团聚、互诉衷肠。这个部分,作曲家将陕北民歌《二月里来打过春》的旋律融入其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随后,乐曲进入火热的再现段,作曲家将热烈的情感推向顶峰,重新回到了开场时秧歌“大场”的火热氛围中。乐队全奏并加入打击乐,在极其热烈的高潮中结束全曲,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快乐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首作品于1956年首演后经久不衰,不仅奏响在中华大地上,也演奏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它温暖动人的旋律里,凝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许多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只要听到《春节序曲》那浓郁民族风韵的曲调,总会情不自禁地唤起对故土的眷念之情。2007年,《春节序曲》“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太空。那熟悉的旋律回荡在宇宙空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林国宏)

标签:  春节 作曲 热烈 旋律 乐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