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意思(值得收藏)

admin 发布于 2024-01-06 阅读(144)

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意思。答: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给父母煎汤熬药时,要自己先尝一下觉得可以了再给父母喝;一旦父母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2、“亲尝汤药”这个典故的来历?答: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他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总是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3、解释一下“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的意思。答: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教养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事死者如事生”的意思。答: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完全合乎礼节,不可马虎草率,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5、什么是丁忧?何为夺情?答: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即:移孝作忠。6、为什么古人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答:在古代,小孩初生,母亲要哺乳二十七个月,视作三年,这三年孩子不离开母亲,时刻都要父母看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也应还报三年。7、传统文化对于孝行的阐述和定义是什么?答: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所有的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精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儒家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说: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行的阐述和定义。8、解释一下“兄道友兄弟睦孝在中”的意思。答: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尊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也就在其中了。9、弟(t,通:悌)的本义是什么?答:弟的本义是指兄弟友爱。

讲究弟道,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重大智慧。10、解释一下“财物轻言语忍忿自泯”的意思。答: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要太看重钱财之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消失不在了。11、“弟”和“孝”的关系是什么?答:弟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弟道实际上就是孝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称,列为传统美德之首,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12、“弟道”和“泛爱众”的关系是什么?答:弟道就是我们所说的“泛爱众”,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节。13、说一下“事勿忙勿畏难勿轻略”的意思。答:做事不要匆忙、慌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14、“临事而惧”这个成语的意思及道理各是什么?答:意思是:遇到事情,应谨慎对待,做事要分析、考虑,谋划的充分才能成功。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对待事情要严肃、认真,不能草率、马虎。15、解释一下“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的意思。答: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绝对不能靠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

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绝对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16、解释一下“将入门吾与我不分明”的意思。答: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应该回答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说“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17、解释一下“用人物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的意思。答: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请求别人的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18、“义不摘梨”的典故是如何来的,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元史》中说,宋朝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天下大乱。有一个叫许衡的人,跟随难民逃难,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大家又饥又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难民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众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这个典故说明,哪怕是没有主人的东西,也应该“明求”,否则,“即为偷”,这个典故还说明一个道理,修身养性贵在自觉,即使在非常时期也不例外。

19、《弟子规》中的“谨”生发出哪些为人处世之道?答:“畏、敬、恭、俭、让、勤”这些为人处世之道都是从“谨”生发出来的。20、诚信的重要性?答: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21、《说文解字》里对“诚”和“信”是如何解释的?统一的,讲“信”必要诚,讲“诚”必有“信”。22、“凡出言信为先奚可焉”的解释。答: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23、“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的意思是什么?答: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2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解释?答: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什么?答: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就是强调少说多做。26、对于如何说话,钱文忠老师的建议是什么?答:钱文忠老师建议说话的时候要: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27、“一诺千金”的出处及意思?答:“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28、一个人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答:一个人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真正打动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29、《第子规》概述:答:《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 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 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30、《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31、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在《弟子规》中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答: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在《弟 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32、弟子规的特点是什么? 答:《弟子规》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 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简单明了、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 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基本的伦理、基本的规 范,极具影响力。

33、《弟子规》的影响? 答:《弟子规》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 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 34、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一个什么观念?答: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首先树立一个观 念,那就是:做一个有原则、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 35、解释一下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的意思?答:《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 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36、 “泛爱众 有余力则学文” 应如何解释? 答: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 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 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37、《弟子规》中讲到孝敬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是什么? 父母呼 父母责须顺承 38、解释一下“父母呼 的意思?答: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 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39、解释一下“父母教 父母责须顺承 ”的意思? 答: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 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40、在现实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应该怎样做? 答:倾听父母的需要,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 41、《弟子规》中讲到,子女要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的八件事是什么? 答: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的意思?答: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 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 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 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43、解释一下“出必告 答: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 44、历史上以孝著称的人是谁?他的典故都是在哪些书中有记载? 答:历史上以孝著称的人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他的孝顺的 典故在《曾子论衡》、《搜神记》、《孝子传》中都有记载。 45、《弟子规》中的“昏定晨省”出自哪里? 答:《礼记》中记载的孝顺是这样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下凊,昏定而晨省。

标签:  意思 父母 典故 孝顺 论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