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怎么来的,它又有什么文化内涵?

admin 发布于 2024-01-07 阅读(100)

饺子是我们常见的美食,特别是在春节,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团圆饭,在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尽管饺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饺子是怎么来的,它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包饺子写一篇周记_妈妈包的饺子日记_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周记

一、关于饺子

饺子是遍布全国东南西北的美食,不仅汉族,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食品。尽管可能称呼不一样,但大体都是指饺子这样形状的食物。

全国各地饺子的包法五花八门,现在创意也很多,做法也不一样,吃法也不一样。在各地美食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饺子的美食也举不胜举。

我是在安徽北部长大,印象中只有春节才吃饺子。不象现在,随处可以吃。我一直认为水饺就是连饺子和汤一起吃的,后来到了北京,把饺子和汤分开,捞出来吃,第一次见到。但我还是觉得水饺和汤一起吃,比单吃饺子香甜,可能是小时候培养的味觉和习惯。

我小时候吃的红薯粉丝馅的饺子,馅里和油炸的馓子,剁碎搅拌在一起,一直感觉很好。可惜,现在也很难吃到了。也许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不屑这样的做法,但我感觉这真的很美味。不过,现在的红薯粉,也吃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不知道红薯粉的工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前红薯粉一遇热水迅速软化,美味可口,现在坚硬无比,很难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我一直以为饺子都是两头翘起的形状,后来发现饺子形状也是各异,全国有很多饺子的名品,每到一个地方,吃的饺子也不一样。有一次去福建,早上起来吃早饭,见有一种馄饨不馄饨,饺子不饺子的东西,就要了一份,非常鲜美。我就问旁边当地的一位中年人,本地叫什么?他回答说叫扁汤。我也没在意,以为是当地自产的美食。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现在馄饨和饺子的祖宗。客家人把这美食,南迁到了南方。

包饺子写一篇周记_妈妈包的饺子日记_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周记

二、饺子的起源

饺子是一种古老的美食,但那时不叫饺子。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历史书上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成为“馄饨”的食品,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可见那时,类似饺子的食品已成民间美食。

现在我们通称的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传说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馄饨演变而来。在我们二十四节气民谚里,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有“冬至到,吃水饺”的民谚。这是怎么来的?冬至日吃水饺的习俗,传说来自东汉的医圣张仲景,与张仲景治病救人有关。

张仲景大约生活在150到219年之间,生卒年月不是很具体。那时都是民间看病,社会地位不高,关于王侯将相的史书,很难记载详细,要不是他救人众多,民间相传,还有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传世,估计很难为人所知了。

张仲景,名机,子仲景,东汉南郡人,地点在现在的河南邓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有“医圣”之誉。张仲景自幼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后来投身医学,艺术精湛,妙手回春,编著了在我国医学史有着最后影响的《伤寒杂病论》。

现在冬天在北方,反而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为有暖气。我以前在家乡手足耳朵,冬天冻裂,很是常见,非常难受。中原以南地区,湿气偏大,冬天湿冷,冻疮经常发生。张仲景那个时代,冬天也许比现在还要寒冷得多。所以每到冬天,乡亲们不是缺粮,就是缺衣,总是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很难过,于是叫弟子们在城门口,搭起大棚子,支起一口大锅,在冬至日这一天,煮“祛寒娇耳汤”施舍给大家。张仲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大锅中熬煮,之后捞起羊肉和药物切碎,用面皮包成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众人食用。“娇”一般指幼儿,“娇耳”就是小孩子耳朵模样。

老百姓吃了“娇耳”,喝了羊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好了。就像现在北方,进入冬季,火锅盛行,品尝美食,祛除寒气,进行养生。张仲景的这个做法,后来在民间沿传下来,有“冬至到,吃水饺”的习俗。到冬至时,人们便按照“娇耳”的样子,做出类似的食物,并把它叫作“饺子”或“扁食”。一直流传至今。时至今日,一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包饺子写一篇周记_妈妈包的饺子日记_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周记

三、饺子和春节的习俗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春节吃饺子,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寓意。

现在饺子是春节的标识大餐,一桌饭再怎么丰盛,不吃饺子就不叫过年。家庭一起包饺子,团圆美满,和和美美,成为家庭幸福的象征和情意表达。饺子和春节联系在一起,起源于明朝。从那以后成为我们重要的民俗。

年三十新旧岁交替的时刻,中国人管它叫“交子”。因“饺子”与“交子”谐音,寓意“更岁交子”,中国人在这个时候吃饺子,既表示“更岁交子”的意思,又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年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一般在新旧交替时享用,俗称“吃五更饺子”。但现在没有这样严格的习俗了。过年的很多讲究,都因大众生活的随意而丢弃了。我们小时候,还打灯笼,小孩子守岁一夜不睡觉,现在印象还很深刻。那时什么也没有,就是干熬夜,也不知道怎么有那样的劲头,现在的小孩子熬一夜过年,就象在童话当中。

古代对时辰很有讲究,过年的风俗,每个时段都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很难再有了。就是西藏、青海等地藏药这种东西,在制作和饮服方面,古时有刻板的时辰规定,现在也都被现代人放弃了,不愿意这么麻烦。

以农业文明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春节礼俗,现在一般停留在文献和谚语之中,很难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规范了。新的年俗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随着时光的远去,春节是个什么样子的,很不好说了。

在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有些地区的家庭还会把硬币包在饺子里面,意为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好运不断。商人在煮饺子时,还要捅破一两个,意思是“挣了”,以求来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

包饺子写一篇周记_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周记_妈妈包的饺子日记

四、饺子的传说和做法

过年吃吃饺子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一咬开启新气象。这可能迎合辞旧岁、迎新春的寓意。不管过去怎么样,告别过去混沌岁月,展开希望的未来。

因为饺子前身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在农业社会,人们都希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不要过忍饥挨饿的生活,所以寄托美好愿望。还有很多其他传说,各个地区渊源也不一样,成为各地民间文化和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的民间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造人成形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段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这也算饺子起源的一个传说吧。

饺子的做法通常是:讲面和硕和在一起,揉成面团,然后切成一个个小面片,将这些小面片用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包成后下锅煮熟即可。

饺子的馅心可晕可素,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因其用料不同,名称也多种多样,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菜肉饺子,等等。饺子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营养丰富,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还有很多地区,饺子包的形状,和馅心的材料,都有很多讲究和美好愿望的寄托,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标签:  张仲景 三鲜饺子 馄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