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间有月的节日

admin 发布于 2023-12-26 阅读(188)

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间有月的节日,士大夫以赏月为雅事,古诗词中充满月的意象,也许反映了牢固的乡土情结。对于守在家乡的人来说,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见的伴侣,月的阴晴圆缺都会引发无穷的思绪。一旦离家远行,月依旧而家万里,就难免睹月思乡了。

西方人似乎很少想到要赏月,他们忙于生产和旅行,没有这份闲心情。西方文化崇拜的是太阳,阿波罗,一个积极活动的神。

我在这里重刊两则旧作,分别是读词、曲所感,以此和朋友们共度中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绛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全部宋词中,这一首《水调歌头》也许是传诵最广、最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不愧是大文豪,中秋赏月怀人,原是最常见的题材,到了他的笔下,偏能不同凡响,赏月赏得这样壮思逸飞,怀人怀得这样胸怀宽广。上片赏月,他身上玄想的哲人问“明月几时有”,他身上浪漫的诗人“欲乘风归去”,而最后的心愿却是平实的“何似在人间”。下片由赏月而怀人,他身上多愁善感的诗人怨月亮“偏向别时圆”,他身上豁达的哲人用“此事古难全”来开导,而最后的心愿也是平实的“但愿人长久”。苏东坡是哲人,诗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真性情的常人,这正是他最可爱的地方。

苏词以豪放著称,但又岂是豪放这个词概括得了的。他的作品的魅力来自他的人格的魅力,他兼有大气魄和真性情,这两种品质统一在同一人身上极为难得,使他笔下流出的文字既雄健又空灵,既豪迈又清旷,不但境大,而且格高。读他的作品,我们如同登高望远,真觉得天地宽阔而人生美好。

张鸣善[中吕]普天乐•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当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属未知。这是一。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这是二。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离别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拓展阅读

我读书的三不主义

我读书的方式和习惯有三个特点,可以叫做三不主义:第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第一个特点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当然,博览群书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从上高中开始就是这样,上大学就更是这样,我上的是北大哲学系,其实我大量看的是文学书,上课的时候也经常偷偷看,那时候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西方文学也看。从我当时读书的比例来说,课内花的时间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课外书,而课外书里面一大半都是文学书。我自己觉得,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没有谁规定你必须干什么,我考上了哲学系,后来哲学成了我的专业,这完全是偶然的,我没有必要受那个限制。实际上读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好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其中一定也有哲学。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完整一点,没有必要受专业的限制。

这一点到后来也没有变,离开学校以后,我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工作,我们所对我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当然我也搞哲学研究,这碗饭还是要吃,比如写过关于尼采的著作,主要是两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尼采与形而上学》,还翻译了尼采的一些作品。这是我的专业,我也做,当然也是喜欢,和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之外,我还写了很多所谓的哲理散文,别人问我,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学者,我说这重要吗,一点儿不重要。我首先是一个人,我怎么做舒服,觉得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活着,我就怎么做,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的标准。

第二个特点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虽然我爱读书,什么书都看,但是无论文学也好,哲学也好,历史也好,我都是瞄准了经典大师,以看他们的书为主。我真的感到,那些大师和一般仅仅比较聪明、有点才华的人的区别太大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像我这样毕业以后可以说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我都觉得一辈子能够读的书是很有限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比较平庸的书上了,就应该直接去找大师。我读的书,大部分是死人写的,读活人的比较少。可是,我觉得这些已经死去的大师其实还活着,甚至比我们这些活人更有生命力。

其实,经典作品的数量也非常多,够你读的了,这些东西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一般不会让你失望。当然,经典里面有些书你不一定喜欢,但是你应该也一定能够找到你喜欢的,可以把经典作为主要的选择范围,从中找到适合你的好书。现在出版物太多了,你自己去找的话,费了很大的工夫,读了很多平庸的书,好不容易才发现一点好东西,这个太浪费了。我是考虑到成本,要节省成本,这是一个效益问题。你不看现在新出的书,可能会错过一点好东西,这个损失可能会有,但比较起来小得多。如果你把时间花在从一般的书里筛选,在平庸的书里打转,反而把有了定评的经典作品荒废掉了,这个损失大得多。

有的人说经典著作很难读,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特点。我做一个课题,当然必须在相关的书籍上下功夫,认真地弄清楚它们的涵义。可是,一般的阅读,作为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即使读的是经典,也没有必要去死抠涵义是什么。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读不懂,你可以跳过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了解个大概。慢慢的,在这个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的人文素养是在提高,你理解经典的资源是在不断积累。这个过程你不知道,实际上在悄悄进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那些书丝毫不困难了,读起来非常愉快,可以把它们当闲书一样读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的过程。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排除做学问这个很实际的目的,不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我想读书无非是为了吸取精神营养,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的精神素质能够生长得好。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在所读的书中发现了自己,原来你也有这种体验、这个思想,也有这个好东西,跟大师是一样的。原先你还不太清楚,没有仔细去想,大师促使你发现了这个东西,把你本来已经有、但自己还不清楚的东西给唤醒了,使它变得清晰了,然后你就可以让它更丰满,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你的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愉悦。

周国平:有些作文题孩子们写不了,只能编

阅读的习惯,多半是在儿童期养成的。儿童阅读因此格外重要。通过诗歌、故事、小说、散文等等,文学阅读呼应着儿童的生命成长;科学阅读不仅是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也让儿童更多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人文阅读让人追问生命,了解人类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搭建起他们洞察自己与世界的基本框架。2018年4月13日到15日,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主题是更广阔的儿童阅读与儿童生命成长,如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所说:“阅读的真正意义是儿童在和书本、成人的互动中,完成对自我生命的建构。”哲学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先生给儿童阅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教育应该抓在根本上,让人成为一个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才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目标。仅仅是知识,甚至更低一点,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职业,这些目标太可怜了。

现在小学里有些作文题目根本不适合孩子们写,他们毫无体验,只能编。小学生写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童趣,写好玩的事、好玩的想法,至于语句是不是很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我真觉得不重要。写作源头不能被堵塞了。

我出了两本书,都叫《周国平论教育》,一本的副题是“守护人性”,第二本的副题是“传承高贵”,表达了我对教育的看法。有一回教育电视台给我做个采访,主持人问我,你从来没当过老师,专业也不是教育,凭什么写两本书论教育?

有三点理由。第一,我当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对教育深有体会。第二,我是学生的家长,两个孩子都在学校上学,从家长的角度也有体会。第三,我是研究哲学的,研究哲学和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哲学思考的是人该怎么活着,怎么活着有意义,应该怎么做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好好地做人,实现人生的价值。

语文教育要做什么

先说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学的看法。在我眼中,语就是母语,文就是人文。语文教育主要的使命就是两条:第一,母语训练;第二,人文素养的培养,或心灵的培养。

“语文是一种知识”——如果这样定位就错了。语文主要不是知识,是能力。从母语训练来讲,要培养的是说、读、写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从人文培养、心灵培养来说,要培养感和思的能力。感是感受能力,心灵的丰富,对人生、对世界有丰富的感受。还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有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

母语训练的重要性在哪?第一,它是人生全部教育的起点。尼采有一个比喻:母语是一个人的文化母乳。母语是一个人心灵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人都是在母语的环境里、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思考、表达、交流的。

现在改革开放,我们教育的孩子们,以后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出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活,母语训练都非常重要。我有个观点,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爱母语。母语是你最重要的祖国。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语言。一个民族如果语言被消灭了,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就被别的民族同化了。如果有好的母语训练,你走到天涯海角,在文化上都是有根的。生活在国外的华裔,如果不会讲母语了,在文化上就不再是中国人了。让孩子有母语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到美国、到欧洲生活去,如果母语很弱,文化上已经没有自己的根了,甚至不是一个中国人了。但你能融入西方文化吗?很难。就会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很多这样的人,那是一个很可悲的状态。

第二个重要性,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的基础。大学以后就分专业了,毕业后人们要从事不同的职业。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母语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在母语的范围内能正确地思想、阅读、写作,是各个专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哪怕理工科,搞科学研究,写研究报告也必须有这样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第二个使命,是心灵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目的:知、情、德

母语训练、心灵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的,主要都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语文课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阅读,包括课文的阅读和课外的阅读;一是写作。

阅读我想讲三个问题,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什么读?这就是阅读与成长的关系。一个人阅读习惯和品位的培养,和一个人心灵的成长,两者是一回事,是同步的。在孤立的环境中,一个人的精神是不可能成长的。他一定要有一个环境、一个精神的氛围。从横的方面来说,从空间来说,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和人接触,要过社会的生活,要有各种的交流,包括上学,他需要这个环境。从竖的方面来说,从时间来说,人的心灵成长离不开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不可能脱离这个传统来孤立地过自己的生活。什么叫做有文化?在我看来,就是你进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去思考。离开传统是不可能有心灵成长的,必须要吸收精神的养料,这些养料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人类有一个精神生活的传统,这个传统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通过去读人类用书籍形式承载的精神财富,把这些变成自己的财富,一个人的心灵就丰富、成长了。

心灵成长是人的精神能力得到成长,一般来说,精神能力分成三个方面,知、情、德。通过阅读、学习,能让这三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和生长。

从智力来说,通过阅读、教育,让一个人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能够独立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不在于知识。怀特海说,什么是教育?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把这些都忘记后什么都没剩下,那就白受了教育。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是一种融入你的血肉的智力活动的习惯。一个人通过受教育、阅读后,学习和思考成了本能,不学习、不思考就难受,教育就成功了。

我始终强调知识不是第一的,能力是第一的。从智力来说,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仅仅学了知识,但不具备上述能力,基本上我可以断定,他出去后在学习上不会再有长进,到此为止了。但一个人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我体会很深。学校里学的一些东西我全部忘记了,但我最庆幸的是,在学校教育里培育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从小学、中学、大学出来以后,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两个: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换一个词,一是快乐阅读的能力,一是自主阅读的能力。一个人喜欢阅读,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支配阅读,这样的人就具备了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让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他自己会一辈子学习。否则,教育都是表面的。可见让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是多么重要。

从情感教育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敏锐的感受力,有丰富的心灵,而不仅仅是学点绘画、音乐等等的技能。培养丰富的心灵,阅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三,德育的目标应该是让人拥有善良高贵的灵魂,而不仅仅是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抓在根本上,让人成为一个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才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目标。仅仅是知识,甚至更低一点,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职业,这些目标太可怜了。人只有一辈子,不活出人的光彩来,仅仅在那里过一个物质上好的生活,你的价值没有真正实现出来,太可惜了。

一定要读经典的好书

接下来讲讲读什么。我读书时的选择非常明确,看经典著作和名著。一定要读好书。我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和喜好,读书经验可归纳为“三个不”。第一个“不”,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规定自己走一条狭窄的路吗?规定自己这一生就干一件事吗?你应该享受作为一个人的美好和丰富,所以没必要受专业的限制。第二个“不”,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我说的这种经典著作是一代一代会读书的人挑选出来的,他们读了以后都觉得这是好书。有些书可读可不读,有一些是必读的。第三个“不”,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哪怕是读经典著作,我也不是为了做学问。我是为了自己心智的生长,让自己过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好的阅读材料非常重要。《日有所诵》,给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能读懂的优秀内容,这是非常好的。给孩子选优秀读物,这要花大力气做。让那些真正有研究,自己又有一颗童心、理解孩子的,同时又对现代人的需要有所了解的人,一起来编辑真正好的书,让孩子们读。

以前这样的书也有,改革开放之前有一套四本《古代诗歌选》,从汉朝一直选到清朝,专门给孩子们编的,我当年读了很受益。现在诗人北岛编了一套给孩子读的系列书,反响非常好。他跟我约了一本,叫《给孩子读的哲理》,从西方哲学里面选一些精彩的段落编一下,我正在做这件事。

一方面,我们要挑适合孩子阅读程度的书;另一方面,一定不要对孩子的理解能力估计过低。尤其是哲学方面的,孩子对哲学的悟性要比大人好很多。

标准答案:我做阅读理解,也只有69分

我想重点讲讲怎么读的问题。现在语文教育我是不满意的,我2017年写了一本书叫做《对标准答案说不》,小学课本没有我的文章,但中学课本和中学语文测试卷子经常选我的文章。有个编辑收集了55篇这样的语文测试卷子,都是用我的一篇文章作阅读理解题,有测试的题目,有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标准答案,我给每份试卷写了一个点评,表达我的看法。经常有中学生吐槽说,周老师,你把我们害苦了。有一回我朋友上初中的女儿拿一份试卷给我,说周叔叔你自己做一下。题目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按照考题来做,做完后她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打了69分,她说你还不如我呢,我得了71分。这里就有问题了,作者读了之后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当然,作者自己的理解也不是标准。可是现在这种考试的方式真正能考出一个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吗?我觉得不能。

这就是对语文的定位发生了错误,现在这种测试的方式,把语文定位为知识,这是错的。起码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现在,语文主要考三种知识。第一,语词,要写对,不能写错。字写对是应该的,但这个不是很重要,这是迟早都会的事。我儿子现在五年级,很不耐烦背生词、背单词,他经常错。错了以后,每个字都要抄五遍、十遍,我经常看见他含着眼泪在抄,有那么重要吗?这迟早都会的。

第二,语法修辞。有的卷子里提问: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都是我的文字,我说不出来什么论证方法,写的时候哪想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后来我一看,大开眼界,这么多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等。太可怕了。如果人写作时要想这么多,这篇文章就写不下去了。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论证方法,很重要吗?那段话他理解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让他说出是什么论证方法。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都是默会的,用不着死记硬背。没一个作家是因为牢记了这些修辞和语法知识成为一个好作家。

第三,把内容归结为一些知识的要点。一篇课文,要记住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然后再问你某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些东西拿给我,我自己真说不清楚。

这样把语文归结为知识,问题在什么地方?第一,把理解简单化了。理解一个文本并不是把这些语法、修辞、段落大意等知识要点拎出来,记住了就算理解了。文本的意义远远大于这些知识的总和,意义在这些知识之外,反而被漏掉了。

第二,阻碍了理解。语文教学往往逼迫学生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理解课文上面。真正的理解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德国哲学家伽德默尔(,1900—2002)提出了一个视界融合的理论,他是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他说,面对一个文本,刚接触时文本的意义对于你来说是外在的,同时,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读过和感受过、思考过,读一个文本是完全读不懂的。一个人一定是带着自己的心灵积累去读任何文本的,这是阅读不可违背的一个规律。这恰恰是阅读的一个前提、一个条件,是件好事情。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你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文本的视界和接受者的视界发生了融合。

一个好的阅读是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在进行热烈有效的对话,这才是好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都在增长。最后你得到的东西并不是文本的一个客观的意义,没有的。我相信一个好的文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可以让一代一代人不断重新理解,这才是好文本。仅仅包含几个知识要点,那是非常糟糕的文本。

我们在自然的状态中阅读时,哪个人会去想语法关系、主题思想是什么?你会这么想吗?想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的人,我觉得是一个傻瓜。自然的阅读状态就是一个好文章你读了以后高兴,读进去了,调动了很多你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享受这样的自然阅读过程,不要用那些知识点去败坏他们的阅读兴趣。

写作:童趣的,好玩的,不是高大上的

语文课上,写作文也是一大块。我强调要正确地写,不要优美地写。我曾跟一个作家辩论,他说要写得优美,我说优美不应该是标准。当然,你喜欢优美可以去优美。但写作最重要的东西,是真实、准确。反映出我们平时思考感受的真实状况,没有人是用美文去思考的。

什么叫正确的写?第一,写什么。要写真实的感受和独立的思考。感受要强调真实,思考要强调独立,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篇文章如果什么真实的感受都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东西都没有,就是废纸,毫无意义。真正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你有了真实的感受和独立的思考,想表达出来。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没有意义。

让孩子们写文章时,出题目、辅导,重点要放在这里,要把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引出来。现在小学里有些作文题目根本不适合孩子们写,他们毫无体验,只能编。有的题目孩子们是有体验的,但是老师往往规定几个要点,如果不符合要求,写得很有童趣,也通不过。小学生写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童趣,写好玩的事、好玩的想法,这时写作是快乐的,写毫无感受的东西是痛苦的,是在对付,对付不好还要受惩罚,很痛苦。至于语句是不是很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我真觉得不重要。写作源头不能被堵塞了。

有些老师往往要学生写一些高大上的题目,这很可怕,孩子对这些东西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你在逼他编造,在服从社会某种要求,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要求。养成习惯以后,他自己不会思考了,他觉得自己思考是错误的,这非常可怕。写作文,应该让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健康地发育。弄不好,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很糟糕。

第二,怎么写?我强调的是要诚实地表达,诚实是最重要的。有了真实的感受、独立的思考,就把它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寻找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好文章。在这方面,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作文往往是有套路的,这非常可怕。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如果孩子写出来的作文都千奇百怪,各有自己不同的地方、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你成功了,你是一个好老师。如果写出来的作文都差不多,千篇一律,你这个语文老师就很糟糕,你的引导肯定有问题。

还有一种风气,就是让孩子们抄写好词好句,在考试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当然,一个人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一些模仿。但要让孩子们清楚模仿仅仅是一种手段,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形成他自己的写作方式。我强调真实感受、独立思考、诚实表达,其实作家里能这样做的人也不多,有些作家非常注意修辞,这当然可以,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讲的这三点,这样的作品含金量是高的。应该要让孩子去读这样的作品,受到熏陶,同时告诉他们,你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不用模仿。

标签:  读书的意义 读书 文化 哲学专业 文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