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格列佛游记》:急需补充想象力

admin 发布于 2024-01-15 阅读(106)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摘抄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由〔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列佛游记》精选点评:

●急需补充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格列佛游记拓展出人生的无限可能,也许会是我一生永恒的枕边书。

●是好看的呀,充满了童真想象。对于不是孩童的人来读,也是十分的新奇有趣的。大人国小人国等四国的经历描写,可以带来很多的想象空间,可以做来放松心情的一本书,至于其中的社会讽刺意义也是很机智深刻的,应该要大一些的人才能完全理解

●这本书很精彩,值得读,充满了幻想和讽刺手法,非常喜欢!

●想象力超级丰富

●很有趣啊

●“就像年年种植石竹花和郁金香的人,不会因为头一年的鲜花枯萎而伤心。”

●鸡蛋到底是该砸大头呢还是砸小头呢?

●小时候读的 标记一下

●不会怎么说 反正就是有趣

●历史老师推荐的,不错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一):惊喜!这是我读过的有史以来最棒的版本!

刚刚上市的格列佛游记,在当当网入手了一本。其中的细节令我非常喜悦。

首先,封面还是比较现代的,比之前的老版本要漂亮很多。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二):挂耳,蛋饼和格列佛

拿到书的时候,正好看到A君在吐槽家门口眷村的蛋饼不好吃,吵吵着要去寻觅记忆中5块钱的路边摊蛋饼。

放下手机,一眼就瞄到这本书的封面。

——这啥玩意儿?挑错版了?封面图实在太有九零年代小人书的气质了,恍惚间我都怀疑这书不是从网店库房里抽出来,而是外公外婆回老房子收拾垃圾从储藏室书柜抽屉最底层翻出来的……

说实在的,要真是后一种情况,我会开心到冒泡吧,毕竟小时候买的好多书现在都成了孔夫子待价而沽的货色,家里人这么随手扔都扔掉好多钱……我是说,扔掉了好多记忆,也扔掉了好多脑洞。那种感觉就像……童年世界的窗口被一扇一扇地关掉,像黑夜里的灯火一盏一盏地熄灭。即使像我这样凉薄的混蛋,也不太喜欢那种慢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感觉。

所以呢,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第一眼觉得丑,第二眼就觉得丑而亲。

上一次读《格列佛游记》还是小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小学生推荐阅读系列。然而当时的阅读体验并不好。故事情节奇奇怪怪,总觉得是顾左右而言他,有什么想说又说不得的东西在背后。更何况当时我还沉迷《水浒传》,硬着头皮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读完,对付了任务就把书塞回书柜。到现在那本黄渣渣的书都是书柜里一眼看过去最崭新硬挺的一本……对,那个黄渣渣的封面设计也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可以想见,当我看到这么一版插图精心软萌的格列佛游记的时候,简直像是得到了救赎。插图明快又清楚,数量也合适,不会打断阅读,感觉非常舒服。

说到不会打断阅读,这一版格列佛里乱七八糟的注释好像也少了很多,十分贴心。特别不喜欢读一本非学术书籍的时候,一页恨不得能有百八十处注疏,读起来就像蚂蚁在汗毛里爬,时不时被打断,着实膈应——谁在乎那些学富五车的译注?我只想瘫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在文字里漂浮一会儿。

自从入了翻译这行,职业病神经兮兮随时发作,书拿到手先看字体排版,不整洁不舒心的话就不想看了。小时候被教育说以貌取人不好,长大了才发现我们那一代教育的最失败之处或许就是过度压抑“颜控”和“拜金”的本能——没错,颜控是本能。如果是好书,凭什么不能漂亮?如果是垃圾,漂亮又有什么用?

每每别人说起《格列佛游记》总是立刻想到小人国和大人国,然而我印象最深的一直是最后一部分的慧马国——人民文学版的好像是翻成慧骃国,诡异的感觉没准就是来源这么一个奇怪的字……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原文里好像也没有说国民都是“浅黑夹杂白毛色”的马啊……看到现在这一版用慧马国这个译名,感觉呼吸顺畅多了。

读完这本书想想,我可能不会带着我的孩子读这本书(孩子对不起,我到现在还没遇见你爸爸,你这辈子可能不会出生了骚瑞)——因为不想在TA心里埋下这么一颗怪诞的种子,长大后一遇到人生艰难就会萌生人性本恶的苗头。然而世间难道不就如此么,我又有什么权利让下一代回避现实的真相。就像昨儿我那小学四年级的表妹指着我的文件夹问我:为什么你会有《女性瘾者》这种电影?

我哭丧着脸问A君:怎么办我好像污染了我妹妹的眼睛和心灵。

A君刚吃完油乎乎让他骂街的蛋饼,一边吐槽一边烧开水准备冲一杯挂耳,他漫不经心地说:没关系,没准她比你懂的还多。

好像还真是。作为小学生的我读《格列佛游记》的时候,并不比现在懂的更少。

感谢这一版格列佛,给我的童年重新擦亮了一扇窗户,点亮了夜空里的又一颗星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三):英国文学: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一、作者简介: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讽刺作家、政治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另有《一只桶的故事》、《书的战争》。

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贫困家庭,由叔父抚养成人。六岁上学,十五岁时进入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担任过私人秘书和牧师。后来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与托利党之争,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1714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担任牧师,同时着手研究爱尔兰现状。晚年被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写作,直至去世。

二、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出版于1726年。书中,主人公格列佛四次航海,均遭遇意外,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他在这些国家见到形形色色的事与人,同时也对自己来自的那个国家进行了反省。

三、本书简介:1、小人国(映射当时的英国政府)

格列佛是个外科医生,曾多次在航海的船上任职。在一次航海中,他们的船遭遇了海难。格列佛勉强爬上了岸,在安全的草地上躺了下来。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捆住了,周围聚集着一群小人。这个国家的人将他这个“巨人”安排在一座庙里住下,并用锁链锁住。格列佛为了获得自由,和蔼善良地对待这个国家的国王和人民,终于获得了信任,解除了枷锁。他和国王大臣们一起娱乐,还被国王请去参观皇宫。

这个国家和居住在另外一个岛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发生战争。格列佛凭借他的身高优势夺取了对方国家的舰队,使对方失去战斗力,不得以与格列佛所在国家谈判。

格列佛在这个国家开始的生活还算愉快,但住久了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一次皇宫失火,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扑灭了大火,这使得王后大怒。朝中的海军大臣无缘无故地对格列佛不满。另外,格列佛对食物的消耗量大到足以削弱这个国家的经济。于是,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怂恿国王除掉格列佛。

格列佛的好友秘密将此消息告诉了他,于是格列佛逃到了另一个小人国。他在那里的海边发现了一艘坏掉的船,格列佛将船修好后,离开了小人国。

在这一部分中,格列佛最先到的那个国家映射英国,与其开战的另一个国家映射法国;国王映射乔治一世(汉诺威王室第一位国王,1714-1727年在位),王后映射安妮女王(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702-1714年在位),而主人公格列佛则映射斯图尔特所支持的托利党首领、下院议长、国务大臣罗伯特·哈利。

2、大人国(作者认为较理想的一种统治状态)

格列佛第二次出海,被同伴意外地留在了一座巨人生活的岛上。

他被一个农民发现,和农民家的小女孩儿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农民将“小人儿”格列佛带到各处展览,当觉得他就要死掉时,将他卖给了这个国家的王后。在王宫中,格列佛成了王后最喜欢的宠物。

另外,格列佛还和国王谈论自己国家的统治,但国王并不赞同英国的统治方式。他认为,英国的“立法者具有无知、懒惰、恶习等特性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只有那些有本领,有兴趣歪曲、混淆、逃避法律而从中取利的人才能最好地解释、说明和应用法律。我想你们原来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许还过得去,但是其中有一半已经被废除了,其余的也全被腐败政治所玷污、抹杀了。”得到的结论是:“你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是大自然让它们在地面上爬行的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

一次,当格列佛被带到海边时,一只大鹰俯冲过来,将格列佛所在的箱子抓了起来,丢到了海上。他在海上遇到了一艘船,从而获救,毫无预兆地结束了在大人国的经历。

在这一部分中,格列佛被看作了一个“小人儿”,所经历的事情相对轻松好笑。大人国采取的统治方式有点儿像我们古时候的“无为而治”,他们国民的生活则像是“小国寡民”的方式。

3、飞岛国(关于阶级问题、脱离实际的空想)

格列佛这次出海遇到了海盗,被丢在一条独木船上。格列佛上了附近的一座岛,发现天上竟然还飞着一座岛。他被人拉到飞到上。

飞岛上住的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和大臣,他们都喜欢思考问题,思考起来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飞岛上的人们总是惶惶不安,担心有一天太阳光再也不能照耀大地,担心地球会与彗星相撞而毁灭。

飞岛下面那个位于海洋当中的岛,是人民们居住的地方,由凶狠贪婪的总督治理着。大臣们的土地也都在这个岛上。格列佛参观了岛上的科学院,看到很多不切实际的试验。岛上的土地、建筑大都荒废着,据说是为了按照最先进的方式种植和造房,而那个最先进的方式已经研究了几十年,还在研究中。

格列佛离开了飞岛国,前往日本。途中,他路过巫人岛,岛上住的都是巫师。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古代伟大人物的鬼魂,就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事向鬼魂求证,发现历史书上很多错误。

他又途径一个国家,这里盛产长生不老人。格列佛非常兴奋,但当地人告诉他,长生不老并不是什么好事。

格列佛到了日本,在那里前往荷兰,最终回国。

4、慧骃国(人的理性、马的理性)

这次,格列佛作为船长带船出航。在海上,水手们叛变,将他囚禁几个月后放在一座岛上。

格列佛渐渐发现,这座岛上的主宰者是马——它们自己称“慧骃”,他们品格高尚,从不说谎。而人类——“耶胡”则处于野蛮状态,受着马类的驱使和奴役。格列佛和慧骃主人谈起自己的国家,谈论发生战争的原因和战争的方式。慧骃主人认为,人类自认为的理性只会促使他们做卑鄙无耻的事。“它说‘耶胡’互相仇恨胜过它们仇恨任何别的动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只能在同类身上看到它们那种可憎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同样可憎。”

在和慧骃主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格列佛深深地被慧骃的高尚品德所吸引,开始厌恶其同类“耶胡”来。他希望永远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作为慧骃,平等地对待一个“耶胡”(就像人类平等地对待野兽一样),这是不符合自然和理性的。慧骃主人被劝导赶走格列佛。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

格列佛在被人搭救后,一直试图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不能和高尚的慧骃待在一起,也绝不和卑鄙的‘耶胡’一起生活。回到人类世界好久后,格列佛才习惯和人作适度的接触。为了感念慧骃对他的教导,他养了几匹马,终日和它们待在一起,谈几个小时的话。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四):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学习对方的语言

我们这个时代的旅行,去的总是我们早就有所了解的地方。总是存在着先行者的脚印。总是心里原本就怀着某一种预期。我们这个时代,旅行总是只能到达同一个世界里其他的地方,没机会去到达其他世界。 在本书的结尾,格列佛写给英国政府的信中说到去这些国家殖民是不是可取这样的话题,以我们作为后人的眼光,无论可取不可取,反正殖民已经成为了事实。地球上所有的人居住的地方,要么根本就不为我们这些人所知,要么早就因我们这些人的入侵而处在被我们所控制的这个世界里了。文化的交流从来就不是什么对等的事情,当你说交流这个词的时候,被发现的那一方就已经被主动去发现的那一方去施加完全的影响了。但人们使用交流这个词,确实本身就有平等的意思,这种意义上的交流,互相交流的双方本身是来自同一个环境之下,平等的交流总是内部交流。 那么外部的而且也并非会被立即销毁的交流是否存在。可以说是存在的,而且交流的完成必须是单向的。所依赖的方式,就是格列佛游记这样的形式。单个的人进去又出来,而且这进去和出来的路径是没办法被记录被重复完成的。一次性的经历,但这个经历可以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格列佛每次从其他世界离开遇到自身世界的人时,他说出的话总是听起来太荒诞,太不可信,可是人们凭借理智总是会不得不被他说服。

因为从逻辑上讲不存在破绽,更何况他还能拿出一些物证出来。所谓交流,就是把有关另一个世界的信息带回到我们这一个世界里。而且甚至另一个世界里许多基本的设定同我们这个世界不同。这并非仅仅是指所谓科技发展程度带来的变化,似乎现在人们已经很自然地认为科技是某种换个地方也完全可以重建的东西。但“可以重建”这个说法已经预先认为两个原本没有联系的世界就某个层面来讲可以融合成为一个世界。我们现在是已经了解了,可以由同一套原因去解释,比方说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完全不同的生存状况。但如果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人曾经并不知晓对方的存在,如果是其中一个地区的人来到另一个地区,大概也会觉得很多天经地义的东西被颠覆了吧。 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某两个世界(之间的人)可以互相交流,那么对这两个世界的相似性之间存在着的最低要求是什么?更详细一点的说明,这个世界里的一个人,来到另一个世界,把对方世界里的人看成是人,并做出向他们说话的努力,而且可以得到回应,存在着尽管有许多误解甚至根本无法理解但仍可以称为对话的东西。这估计是可以看成最低限度的交流。 格列佛的做法是,每当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在确保自己遇到的人对自己比较友好的情况下,花时间去学习对方的语言,然后,可以说交流的过程有两个先后相连的部分,格列佛在脑子里为对方语言和自身语言进行对应于同一个意思的匹配,以及格列佛用对方语言和对方交谈。

所以交流最终是指交谈,而交谈可以被完成最终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这样的工作之所以有可能完成,依格列佛的看法,在于至少交流的双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理性。双方都需要理性,而不仅仅只是这个需要学习对方语言的家伙需要理性。因为,比方说一个人懂得燕子的语言,他可以听得懂两只燕子的对话,可以把这个对话翻译为人的语言,甚至他也可以(就算他的发声器官没这种模仿天赋也可以借助设备进行模拟)和任何一只燕子进行交谈,可是这似乎也难以被看做是前面所讨论的那种层面上的交流。仅仅是,这个人太了解燕子的语言,而燕子对他的语言甚至他这个人一无所知。燕子又没有理性。当然,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人的定义,燕子如果有理性,燕子也是人了。这样说来,无论存在于这个世界,还是其他某个世界,但凡某种存在者可以和人交流,他都可以被称为是人,机器人外星人都是,而且我们也本就认为外星人不等同于外星生命。 那么这种可以在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进行交谈的理性,究竟指什么。或者说,为什么它不同于那种同种语言之内进行交流所凭借的某种在理性之下的东西。为什么,作为不需要学习外语的那一方仍然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理性。在我看来,在非比喻义的意义上,不是所有的可以用来交流的媒介(当然主要的还是指声音)都可以被称为是语言。

比方说燕子能听懂燕子的叫声,也能做出回应,但这不是语言。因为语言是某种可以产生出新东西的东西,当然,比方说当人在大街上使用手机的时候,燕子看见了也可能给手机起个对应的名字。但是燕子不可能在从来没有看到过手机的情况下,可以自己产生出手机的概念。所以,按照前面讲的那个会说燕子语言的家伙的例子,尽管这个人会说燕子的语言,但是恐怕他没有办法使用燕子的语言去描述手机的存在(因为燕子的语言不存在这种描述没有接触到的东西的理性),或者尽管他以人类的理性使用燕子的语言将手机描述给燕子,燕子因为没有理性也无法听懂手机是什么。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当燕子看到人使用的手机并给手机起个对应的名字,这不算是理性。因为,起名字这个行为本身不提供任何信息。起名字是怎样一个行为呢,就像是初中数学应用题一样,将所求的未知量设为x,x就是名字,就是指代以题目问的那个角度被描述的未知量。这仅仅是解题的开始。将所求的未知量设为x,或者无论是哪个代号,这其实什么都没做。起名字就是这样一种什么都没做的行为。燕子的理性也仅仅止步于此了。人显然不仅仅可以去起名字,人可以在手机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可以设想某种可以完成后来被称为是手机的功能的设备了。

也可以,在不知道手机存在的情况下,听到对手机的功能的描述,设想出手机的样子。当然,被设想出的这个手机的样子很可能完全不同于手机实际当中的样子,但手机之为手机,在于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样子。燕子看到了大街上每个人都在使用手机而把这个东西称为手机,但它们所对之起名字的东西并非是因为有手机的功能而被燕子称为手机,燕子仅仅是将大街上每个人都在使用的那个东西称为手机罢了。 所以,语言应该是某种存在着多余部分的东西,多余是指可以说出实际上可以没有对应的东西的那个部分。之所以,可以互相之间产生交流的两种来自不同世界的存在者可以被称为有理性的,就是因为语言总是有这种多余的部分,这种多余的部分总是可以不断地踩着自身产生进一步的多余的部分,那这就意味着总是有这样的可能,就算是生存背景差别再大的两个人,只要他们愿意,只要他们去付出这样的努力,只要他们两个人所使用的语言就某一个相同的终点不断地产生多余的部分,那么总是可以进行交流。再强调一遍,不仅仅是那个需要学对方语言的人需要去做出这种努力,双方都需要,因为那个外来者呈现出来的不是一门完全不同的语言,而是以说本族语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来描述的许多新的概念。 P. S. 本来是打算写书评,结果后来又谈到我感兴趣的语言本身的事情上去了,而且悲伤的是,这篇文章和我之前写过的一些东西是前后矛盾的。

但我并非是想说服任何人,作为思考的过程,轨迹有些混乱,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而且,在我写这些东西之前,我也不曾料想自己会写出来这些东西,并不是把本身就知道的东西再说一遍,只是觉得可能写完之后不是就算被擦掉也没任何影响的东西。但好多时候,的确写完的东西被擦掉也毫无影响,而我竟然因为舍不得而把这种东西留下来了。另外,不是打字需要花时间,而是思考需要花时间,打字是为了避免被称为思考的这个行为因记性太差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打转,当然打字也是为了记录下思考的过程,不然的话容易得鱼忘筌。所以,和这个相反的,那种别人问你一句,你想都不用想,张口就来,说二十分钟都不停下喘口气的状态,才是真的被擦掉也没任何影响的东西。

标签: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 世界语言 读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