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admin 发布于 2024-02-06 阅读(87)

亲身经历了这场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府与人民对病毒的有效防控,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无比的优越性,感受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而形成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感受到了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宗旨,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坚守一线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疫情大面积开始后不久的2月初,我与学校很多老师一样,收到了一封来自严纯华校长的邀请信,希望能在学校新开辟的“治学大家谈”栏目中聊聊自己在“教”与“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因为当时正值疫情爬坡期,全国人民都在全身心关注这场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感觉即使写了也不太会有人关注,所以就迟迟没有动笔。时值疫情即将过去,我们的关注点又该回到大学的工作重心中来,即教学与科研。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曾经的研究生,我还在不断地回忆与领会我以前的导师们在培养我时所倾注的心血,教给我的点点滴滴,有些教诲是需要一辈子用心去领悟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我作为导师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各有特色,有的学生一开始比较平庸,但因为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起直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有的学生开始给人感觉比较出色,但因为不思进取,最后变得非常平庸;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规规矩矩地做事做人,一直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所以我一直认为不到最后是很难判断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总在观察研究生成长的规律,希望掌握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不断提醒、引导,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学生。今天我想与研究生朋友们聊聊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我主要从如何做好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及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两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我认为学会高效准确的口头及书面语言表达是一个优秀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如何做好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准备一个学术报告之前,首先要清楚你的听众是谁,有多少听众,他们的专业领域是什么?如果听众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提示你这个报告不能做的太专业,科普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实际上在我们进行很多项目及工作应聘答辩时,大多时候是大同行作为评委。我的体会是,只有知道了你将要讲给谁听,你才能准备好一场有针对性的报告,让你的报告对大多数的听众都有所收获。我以前在美国做教授期间,曾经做过几次新教授招聘委员会的成员( )。有一次在一位植物学岗位的应聘者答辩完后,与我同系的一位教授推开了我办公室的门,询问我对应聘者学术报告的印象,我说他讲得很好,非常清楚。没想到这位同事却认为该应聘者讲得一塌糊涂,他说他本以为对这位应聘者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内容是稍微知道一点的,听完他的报告后他反而彻底弄糊涂了。等到全系教授讨论这位应聘者的资格时,他当然没有太多正面的评价。我还有一次经历,那是在2002年的2月初,我申请了UC Davis果树系一个-track 公开招聘的位置,拿到面试资格后去Davis应聘,我讲完学术报告后,在系大厅的过道里遇到了一位女教授,她非常感谢我的报告,她说她曾经听过与我同领域一位院士所做的四次报告,对里面的一些概念还是一直没弄懂,听完我的报告,她总算完全弄明白怎么回事了。我后来感觉是因为我讲的更科普,连外行都听懂了,反而让这部分人心生感激,他们感觉到没有浪费时间。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如果你能让台下的听众都听懂了你的学术报告,他们会很感激你,同时也会觉得他们自己很聪明,但他们不知道是你故意让他们有了这种感觉,这就是驾驭听众的能力。我们平时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做报告,你可能对台下的听众完全不了解。我经常有机会去国内外一些高校做学术讲座(),在去之前我会比较详细浏览所到学院或系的网页,看看是否那所大学有与你的专业相近的人,最好能记得他们的名字,大概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这一点对工作应聘者尤其重要,如果在你报告完后的提问环节,你能直呼提问者的first name,这位提问者对你将会有多么好的印象啊。这是很好的心理战,会很快拉近你与那位提问者的距离,他会感觉到原来他是那么的有名气。

另外,报告的内容要根据所给报告时间的长短来定。我们很多的课题答辩报告,通常只给15分钟时间。常常听到很多人抱怨说这么短的时间我能讲什么呢。时间越短说明越要概括,只能讲重点,少讲废话。5分钟有5分钟报告的做法,15分钟有15分钟的讲法,45分钟又有45分钟的讲法。这就好比一篇科学论文的题目,摘要及正文,摘要概括了正文中的要点,而题目又高度综合了文中的内容。

我认为一场好的报告一定要有好的题目,这个题目一定要越短越好,越高度概括越好,浓缩的才是精华嘛。要让人一看见这个题目就想知道里面的内容,于是吸引很多人来听你的报告。一个好的报告还要有一套好的ppt,ppt千万不要做的过于花里胡哨。每张ppt的内容不可多,要简洁,讲的内容才放进去,不讲的内容千万不要放。文字不可太多,太多了就会念,用好关键词就可以了。实际上我还是喜欢白底黑字的ppt,这种搭配对眼睛最舒服。报告的最初5张ppt尤为重要,一场45分钟的报告如果最前面的5张ppt没用好,一半人会立马进入梦乡或思想开小差了,效果一定不好。什么样的效果才是好效果呢,要让听众想如果他也能像你一样做报告就好了,你能成为他心中的榜样,表明你的报告的确很精彩。

一场能称得上精彩报告中所用的语言是要反复推敲并练习的。我仍然记得1991年我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读Ph.D.的一段难忘经历。我在全系师生面前做的第一场报告是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我的导师是一个-track ,这个位置的教授需要在头5-6年证明自己无论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在服务社会()中的能力,才能最终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否则就得离开,重新回到寻找工作的行列。没拿到的人大多数不好意思在本专业继续混下去,很多人会离开自己所学的专业,重谋生计。为了让我好好替她争光,也为了好好培养她的第一个Ph. D.学生,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我如何准备一个。首先,我做的每一张ppt她都会提出修改意见,从文字描述,到每张ppt的布局,颜色搭配等。之后,她还让我写了一份15页的讲稿,进行了反复修改,然后她让我反复念,并纠正我发音不正确的单词,让我讲的时候要有声音的起伏。通过5次试讲,最终完全脱稿演讲。她后来对我说,我讲完后,系里很多教授去祝贺她,说她的学生是留学生中讲得最好的一位,祝贺她有这么好的学生。

说了这么多,要做好一场口头学术报告实际上还是要用心,要有充分的准备,要不断地练习,舍得花时间,--and 。有了这些准备,才会做到在上阵时不紧张,才不会语无伦次,报告时才会充满自信。

如何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我认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定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当然包括有一定的创新性的研究思路,有可以让任何人都能反复重复出来的实验结果,而且数据是相对完整的,能讲好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本文着重讨论有了上述这些条件后如何去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这里说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非特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我一向认为杂志的声誉与文章的质量不能完全画等号,我们不能决定每篇文章都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但应该避开一些声誉不佳的刊物。实际上有些最具创新性的工作离被大众所接受往往还有一个滞后期。我们所能够管控的是做好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让自己发表的任何一篇作品都经过了精雕细琢,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我们把自己发表的每一篇学术论文都当成未来经典之作去写,我们的论文质量一定会大幅度提高的。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写作前,先要进行论文的构思,看看目前的研究结果能说明哪些科学问题。这个阶段可能要对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系统整理。实际上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所在领域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很多时候可能知道最近某个实验室发表过一篇论文,大概是关于什么的,但因为与自己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冲突,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在动手写自己的论文前,一定要认真的去读所有与本研究关联度高的近几年的一些重要论文。在阅读过程中会逐渐对自己这一篇论文的卖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就是一个构思的过程,我们希望自己去讲好这个故事,讲出新意,而该新意可能被关注的程度决定这篇论文到底能投递到哪个档次的学术杂志。

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要有高质量的图片,高质量的数据。有了清晰的论文构思并确定了要投递的杂志后,就要进行图片、数据的整理,进行各类统计分析。完成后就要列出写作提纲,确定论文题目,根据杂志要求按顺序列出各部分标题,并把各部分所要包含的要点写好。

我的体会是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需要一气呵成,我一般要等到所有的实验完成,图片数据做好后,才会去写。有很多研究生写文章会断断续续,有时间就写一点,没时间停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启动。我自己的体会是,时间拖得越长,思路就不会延续,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能前后连贯。有了完整的思路就要尽快把初稿(draft)写出来,几天时间,最多不要超过两周就完成。在没有其他事务打扰的前提下,我自己一般在7-10天内写完一篇10-12页(最终发表论文页数)论文的初稿,最快时用过3天写完一篇论文的初稿,那一次是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存在,如果不快点弄就会被竞争者抢发()。我在美国的同事有时只用一个周末就可以写完一篇文章并投出。不知道别人的速度,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可能有的潜力,都是人嘛,你如果努力,你一定也行。每个人的写作顺序是不一样的。有了图片数据后,我喜欢先写图注( ),结果()与方法( and )。然后写摘要(),引言()。最后写讨论()及其他(,,etc) 。

每一部分的写作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每一小段()都要有基本要点,往往一小段开头第一句代表本段要叙述的要点,接下来的内容基本是该要点的展开而已。写作需要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环紧扣一环。所有的小段都要紧扣全文的中心内容。引言部分写作并不容易,要交代清楚该研究的背景,前人做过哪些工作,还有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主要解决了什么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发现有何深远意义。而讨论部分可以先非常简短地总结一下本文的核心发现、结论及证据,着重讨论现在还无法解释的观察到的现象,展望今后工作的重点等。摘要部分及文章的题目(title)更应该非常重视,因为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精读你文章的全部内容,可能更多的人只会读题目及摘要,题目及摘要写的好坏往往决定人们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来。一口气完成的初稿再读时可能感觉惨不忍睹,需要反复修改。头次修改往往需要大修,包括整段内容的重写,顺序的调整等,之后进入仔细修改、字字句句推敲的环节。还要进行文章前后连贯性的修改,让文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能够互相连接、呼应,并对文中引用别的论文内容进行核对。所引用的文献必须是最初发表的原始文献。修改5-8遍后,自认为没有太大问题了,这时候还要让自己的同事(peers)去帮助找问题,这对提高文章的质量极为重要,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知识背景不一样,同事有可能提出尖锐的但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

最后到了投稿的时候了。很多顶尖的杂志因为稿源充足,对所有投过去的文章会进行预评。这样的杂志,大多数论文不会送审,如果通过了预评,进入送审阶段,则命中率会较高。有一点我想提醒所有的研究生朋友,在推荐审稿人时,一定要推荐公正的、专业能力强的、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行来审稿,这是让文章更加完善的最后一步了,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推荐只会说好话,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的同行来审。如果审稿人放水了,尽管文章发表很顺利,文章要是真的有问题,害的还是你自己。

我在美国读博士研究生及做博士后期间曾经得到过我的导师的言传身教,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发表之前我的导师面对面对我的初稿进行了无数次修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我博士后导师风格不太一样,他不会逐字逐句去帮我修改,但会从整体上告诉我哪一段写的还不错,哪一段最后几句不够。但我记得有一次他觉得我一篇文章的没有写出味道,他在我们休息室亲自为我修改,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英文是美国人的母语,他们写作一定非常容易,但看到我的导师也是字字句句不断斟酌,觉得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写作非常谨慎考究的。我博士后的导师有一个习惯,他把所有的他所关注的论文都打印出来,按照编号整齐放在他的办公室柜子里,同时在电脑中也编好论文的号码。他与我讨论科学问题时,有时会取出某篇论文,复印给我去读,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专业习惯。我后来也养成了类似习惯,把我研究涉及到的有关油菜素内酯领域及受体激酶领域的所有经典及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全部按年份下载到我的电脑中,共有几千篇,我可以在任何时候,找到我想看的每篇论文。

我担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已有11年了,平时行政及各类事务比较多,非常分心。但我仍然坚持参加我们学生的每周组会,我基本保持一个不变的习惯,就是在学生做完学术报告后,会有20分钟左右的演讲,我会把我认为的一个优秀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做人做事原则讲给学生听,每次讲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有针对性。作为一名导师,我不会袒护任何一位学生的缺点,我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含糊其辞。无论多忙每篇学生写的论文初稿我都会亲自反复修改,如果没有达到我认为的满意程度,一般不会同意投出去发表。我一般会让学生坐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亲眼目睹我在计算机上如何修改,大屏幕上会显示所有的修改过程,我会不断与学生讨论每个细节,推敲每个单词的用法,有时会让学生重新去查看原文,担心学生理解错了原文意思。我一直认为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实际上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与提高。

无论是学术报告还是学术论文写作,都是传递科学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虚心学习讨教,从聆听别人精彩的报告中得到灵感,从阅读经典佳作中学到写作的技巧,我相信我们的研究生朋友们一定会掌握其中的规律。那时的你一定会如鱼得水、大展宏图。

(作者简介:黎家,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链接:治学大家谈栏目

标签:  论文 学术 导师 科学 应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