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从诗经中的苌楚到不被待见的水果
猕猴桃,现在在水果摊上颇受欢迎。然而,它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充满了曲折。它的古老名字“苌楚”在《诗经》中就有记载。从古时的庭院观赏植物,到野外自生自灭的野果,再到远渡重洋成为奇异果,再回到国内大放异彩,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猕猴桃的古老记载
《诗经》中的《桧风·隰有苌楚》首次记载了猕猴桃,它被称作苌楚。诗中描绘了它柔美的枝条,那时人们便开始欣赏它的美丽。到了唐代,岑参的诗作中也出现了猕猴桃,这说明它已出现在庭院里,当时它还只是被当作观赏植物。从这些早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猕猴桃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主要是被看重其观赏价值。此外,从众多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猕猴桃并未被视为可食用的水果。
古代文献中呈现的对猕猴桃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植物运用及观念的局限性。在那个物资较为稀缺的时期,众多植物资源尚未得到全面开发。
不被待见的原因
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及猕猴桃并不受青睐。《山海经·中山经》中将其称为羊桃或鬼桃,这些名称本身就透露出几分诡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猕猴特别喜爱这种水果。而清代文献描述,野生猕猴桃外表粗糙,果实坚硬且酸涩,颜色看似未成熟,这些特点使得它难以被视为普通水果。
当时,人们的饮食观念与对食物品质的追求,同样塑造了他们对猕猴桃的认知。依照口感与外观来衡量食物的标准,猕猴桃显然未能满足,它只能生长在山林之间,长期被忽视。
海外转机
1904年,对猕猴桃而言,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年份。那年,新西兰的女教师伊莎贝尔来到中国,并带走了几颗种子。这些种子随后被带到了新西兰。在那里,猕猴桃被重新命名为“奇异果”。这一名字的更迭,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开启了它新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定位的序幕。
猕猴桃的这次机遇极为重要。在新西兰这样一个农业和园艺业相对发达的国家,猕猴桃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里为它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的种植,这一切都为猕猴桃的商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觉醒
新西兰的奇异果返国后,在中国市场引起了轰动。这促使我国的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猕猴桃的培育工作,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深入陕西、湖南等地的野生猕猴桃种群,精心挑选出优良的植株进行培育。这一过程耗资巨大,且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
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逐步结出硕果,20世纪90年代,黄色果肉的猕猴桃问世。近年来,红色果肉的中华猕猴桃也加入了行列。这一切都显示出,我国在猕猴桃的培育与发展方面正稳步前行,且不断创新。
现代市场格局
猕猴桃市场如今百花齐放,绿心、黄心、红心等多种类别竞相争艳。不同颜色的果肉,各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消费者群体。绿色果肉的猕猴桃,口感原始,清香扑鼻;黄色果肉的则更偏向于香甜;而红色果肉,则独具一种浓郁的口感。
市场格局的这种形成,是经过多年品种的改良与市场的培育逐步实现的。各地的人们依据自己的口味偏好进行选择,这样的选择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多样化发展。
重拾地位背后的意义
猕猴桃重返巅峰的历程引发了我们诸多思考。首先,它揭示了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从猕猴桃这一古老野生植物到如今成为关键的水果作物。其次,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商业国际化的深远影响,新西兰的奇异果产业促使中国重新审视自身农产品的价值。
你所在的地方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猕猴桃品种?欢迎点赞、分享,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来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