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改革带来的新成果
国有林场改革,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其成果不仅关系到林场职工的幸福生活,还对生态保护等领域产生了众多正面效应。改革背后的种种发展变化,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困境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后,林场的运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黎平县为例,自1999年被纳入项目县,天然林全面禁止采伐,从而失去了对木材资源的依赖。这一变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问题,财政收入急剧减少,林农的收入也大幅下降,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具体到石井山林场,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既没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也没有经营上的自主权,许多林场职工的收入极低,每月工资甚至不足五百元,使得林场经营和职工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在此期间,林场收入骤降,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生活。众多林场职工生活陷入困境,生存和出路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职工队伍人心不稳,忧虑重重。在这种经济重压之下,林场的生态建设也失去了动力和积极性。
黎平县的改革试点契机
2015年2月8日,黎平县迎来了新的转机。它是贵州省唯一的国有林场改革示范区,并启动了一系列改革试点。试点包括五个国有林场,总面积达2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81.8万立方米,职工总数1034人。这个庞大的集体正面临着重组和发展的挑战。到了2017年,黎平县的改革试点备受期待,其关键作用在于探索出一种可行的改革方案,为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范例。
黎平县在贵州的国有林场改革中占据着特殊位置,肩负着为后续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的重任。当时,这些国有林场的情况颇为复杂,既有差额拨款性质,也有企业性质等不同形式。如何将它们有效整合并激发其活力,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改革中的职能转变与定位
在国有林场改革中,明确功能定位至关重要。对性质各异的林场实施了统一的管理性质变更。比如,东风林场原本是差额拨款单位,乌下江林场、楠竹林场、石井山林场原本是企业性质,改革后均改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一变革让它们得以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这种职能的转变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对职工来说,它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对于林场管理来说,这使得林场能够更专注于生态功能的发挥。这种转变不仅规范了林场的管理和运营,而且在本质上改善了过去职能混乱、资金短缺的状况。
改革后职工的积极变化
改革后,职工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姜永祥说,职工们的工作热情明显提升。过去,他们面临的是低工资和不确定的工作前景,这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而现在,林场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职工们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职工对工作的归属感在增强,他们对生态建设的热情也随之提升。他们不再只是为生计而劳作,而是主动参与到更有益、更有意义的生态建设中去。比如,他们踊跃参与公益苗圃的创建工作。
林场生态建设成果
自改革启动以来,林场在生态建设领域实现了显著成效。五个国有林场共同完成了200亩公益苗圃的建设。预计每年能够无偿向社会提供高达300万株的造林绿化苗木。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林场生态建设的实际成果。
这同样反映了林场在推进多样化生态建设项目中的一个缩影。以2019年2月为例,贵州省林科院与东风林场共同申报的“黎平杉木育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成功获批。此事充分表明,改革后的林场在生态科研领域具备巨大潜力,并且有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国有林场改革的整体意义
国有林场改革影响深远。对职工来说,改革确保了他们的生活稳定,基本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对社会而言,改革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林场系统稳定运行并持续发展。在生态方面,改革强化了生态培育和管理等职能,有助于不断推动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深入进行。
或许大家并不清楚,不同地区的国有林场改革情况或许存在差异。您身边是否有因为改革而经历巨变的类似案例?欢迎大家踊跃留言交流,分享您的经历,同时也不妨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