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发布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副部长于康震解读规划内容
渔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渔民收入、打造海洋强国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贡献巨大,不可或缺。然而,当前渔业存在产品结构不科学、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渔业的绿色发展,还阻碍了渔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
一水产品供给现状
我国的水产品供应大体上是挺充裕的。但是,在品种搭配上有些不太合理,有的品种供过于求,有的品种却供不应求。这种不平衡的现象,通过对比各地的消费需求和捕捞、养殖的品种就能明显看出。比如,沿海地区优质的深海鱼供应不足,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那些常见的近海鱼,可能就会积压。此外,整体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许多中小型养殖场设备简陋,技术也相对落后,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环境负担。
现有的供应方式存在不少大问题,这给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近海那边过度捕捞,还有不科学的养殖方法,这些都把生态系统搞坏了。这种情况,将来对水产品的供应来说,可不是一个小隐患。
二《规划》的发展前提
《规划》将渔业可持续发展视作核心要求。这表明,在规划渔业发展方向时,生态保护必须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过去,在众多江河湖海区域,人们为了捕捞更多鱼,很少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数量也大幅减少。
渔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挺难平衡。比如说,一些湖区搞围湖养鱼,虽然能多产鱼,可也可能把湖泊的自然环境给破坏了。要既让渔业发展得好,又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得好好协调这两方面的关系。
三渔业“走出去”战略
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对渔业发展极为关键。国际上,渔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规则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海域,虽然资源丰富,但各国海洋管理规则各不相同,这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国渔业公司去非洲、东南亚等地进行捕鱼,可得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再说,不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对水产品的需求和品质要求各不相同,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渔业公司必须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规划》的量化指标含义
《规划》里对渔业经济进行了细致分类,一共分成了19个量化指标,挺关键的。比如,设定的水产品总产量目标是6600万吨,比“十二五”末少了100万吨,这说明我们要减少产量增加收入。国内海洋捕捞产量要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十二五”末少了几百万。这些指标可不是随便定的,都是经过认真研究的。它们对于调整渔业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在制定渔业发展规划时,需要根据这些大指标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计划。
五减量目标的实现措施
为了达成降低养殖数量的目标,我们实施了多种策略。首先,在养殖领域,我们限制了靠近海边的养殖规模,并且拓展了远海养殖区,比如山东等地已经开始尝试开发远离海岸的养殖地方。另外,我们对内陆湖泊和水库的养殖规模进行了合理布局,保证了池塘养殖的稳定,还推广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的技术。再者,我们还充分开发了稻田、盐碱地和冷水资源的多重利用价值。比如,黑龙江在利用冷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了控制海洋捕捞量,我们实施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实行了海洋渔业资源的总理管理制,第二个是改进了海洋渔船的“双控”制度。在沿海地区,我们严格把控了渔船的数量和马力。
六渔业发展保障机制
在整个渔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保障机制那是必须的。首先,得加大投入,比如多往公共财政里砸钱,多搞点基础设施。你看,现在有的地方公共设施都破旧不堪了,得赶紧换新。再者,还得建立一个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体系。渔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的影响都挺大,像浙江这样的地方,已经开始尝试让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一起参与,共同分担渔业风险了。
政府鼓励采用各种投资和融资手段,鼓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一起投入到现代渔业的建设中。各地得按照国家的总体布局来行事,还得自己有个渔业发展的规划。比如说,江苏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渔业发展状况,制定了详细的策略。他们把渔业发展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全面布局。
你对我国渔业将来的发展情况感兴趣吗?咱们这篇文章,大家伙儿可得多多点赞支持,转发一下,同时在评论区也欢迎各位畅所欲言,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