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海瑜

admin 发布于 2024-02-22 阅读(6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海瑜

【课标

要求】

《我与地坛(节选)》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

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教材

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人教2017课标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这个单元选取的三篇现当代散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写景抒情散文。

《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落蕊、秋雨、秋蝉等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我与地坛(节选)》与前两篇写景抒情的课文同中有异,多了一层哲理的意味,它更多地是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文中也写景,但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更多地是将景物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写景中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文章充满了哲理意味。

因而我们学习时需抓住重点语句,探究它们的深层含义。

【学情

分析】

通过对《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这种写景抒情类散文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本文将描写景物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的特点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理解写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文中的哲理之美上。

【教学

目标】

1.聚焦情与景的关系,关注作者如何抓住地坛景物的突出特点,以及融入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我与地坛(节选)》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2.反复诵读,感受史铁生作品的语言之美。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3.感受史铁生澄明平和自在坦荡的生命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重点

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写景,比较景物呈现出的不同的色彩、趣味、形象,体会情感,探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

难点:文中的写景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更多地是将景物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写景中夹杂着深刻的哲理,因而学习时需抓住重点语句,探究它们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在山水自然中,人可以安顿身心,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有一个人,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那时,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一个下午,无意中,他走进了一座古园,就是这座古园成为他生命再次出发的起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与地坛》。

教师导入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设置情境,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堂探究

(一)阅读《我与地坛》第一节,试着完成下列问题。

本节共有几处景物描写?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的心绪各是什么?

(二)品读重点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任务一:这一段关于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我们常规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从用词、句式方面考虑)?

任务二:如何理解“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任务一: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景物,和你的小组成员来交流、分享。

任务二:动笔在书上画一画,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几个问题,他有没有找到答案。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任务一:与上一段景物描写比,这一段作者在观察景物时调动的感官,取景的深度和广度有没有变化?

任务二:这六个用“譬如”领起的句子,每一句内部选取的景物有没有什么联系或者句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结构的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体味景物描写,并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我赏析。

学生在略读的基础上能够筛选其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概括景物总体特点、作者的情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后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能够根据文本,分析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心路历程。

筛选整合归纳景物的特点、作者的心绪,并能简洁明了表达,提高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交流核心素养。

通过鉴赏文中重点语段来体会作者表达意图,并且能用规范的语言交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三、拓展阅读:《想念地坛》

《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作者在2002年创作的《想念地坛》中这样写道: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如何理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能够理解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提供拓展阅读资料,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同时课外的阅读资料又有助于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

四、学习总结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偶然间走进了一座与自己的境遇一样荒芜冷落的古园。这个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启发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死不必急于求成,生无需辩论,剩下的,就是好好活着。园中万物镇静而坦然,作者读懂了地坛无声的语言,达到了澄明平和的生命境界。

散文形散神聚,《我与地坛》好比一串项链,其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一粒粒珍珠,串起它们的是一脉贯通的我与地坛的相守、对话,情景交融让这串项链光彩夺目。

教师整合课堂知识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五、学习检测

本单元学过的三篇现当代散文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请在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画面,完成下列表格。

典型景物

氛围意境

作者心绪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我与地坛》

巩固课堂所学,加强学生对散文情景关系的理解,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具体实践,转化为个人能力。

六、作业

在八中校园的一侧,安静地挺立着一排水杉。十一年前,八中2010届高三学子行将毕业,为母校留下了这排树,树前的石板上刻着每一个毕业班的班训。时至今天,水杉已长成茁壮的一排,为树下读书的孩子带来阴凉,听他们轻声读出石板上的那些话,看他们年年岁岁走进又走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室里,朗朗书声响起,少年们正晶亮着眸子专注于未解的知识。微风吹过,一朵云推动着一朵云,一棵树摇动着一棵树。

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情景交融,有一定哲思的散文。

读写结合。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将写作要求引入散文鉴赏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标签:  景物 散文 写景 譬如 地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