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活动,译者具有第一读者的身份

admin 发布于 2024-04-25 阅读(47)

【摘要】:散文作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对散文的翻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散文的美感即便对于源语读者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面对拥有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要想实现散文美感的传达,对翻译的要求更高。翻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译入语文字创造性地再现原文思想内容的过程。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保证原文忠实度的前提下,深刻展现了散文译作的美感与韵味,为散文翻译的理念与策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研究理论,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把读者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得到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活动,译者具有第一读者的身份,必须充分理解源语作品的“文本视野”,也就是文学艺术文本向读者提供的线索,以便审美客体在读者与文学文本相互作用中得到展现。而在翻译过程中,也就是文本再创造过程当中,译者也须考虑第二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和接受能力,即读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审美距离会产生阅读张力,导致视野的变化,而不同层次的“视野融合”也在读者与译者处理文本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关于散文翻译的大量研究都着重于译者的理解与表达层面,却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译文接受者的位置与作用。本文依据接受美学理论,旨在探究翻译过程各因素对视野融合产生的影响,并具体讨论视野融合与翻译策略存在的联系。其中摘选了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当中的大量实例,通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汉译英存在的翻译技巧以及达到的视野融合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与对比研究之后,研究发现,实现视野的融合存在一定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而翻译策略的抉择也会直接影响视野在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作为读者、作者和译者三方的聚集点,“视野融合”是译文美感传达的重要标准,也证明了接受美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当然,在应用接受美学对散文翻译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会遗留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文学 散文 翻译文学 翻译理论 艺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