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能说,却不能写?(深度好文)

admin 发布于 2024-02-09 阅读(92)

前言

惊闻我百日不更新一次的老号“林姑娘不加班”竟然有初中生、小学生的粉丝,也是醉了。他们的父母怎么这么放心?ok,关键是仙姑很不放心自己呀,早就长歪了好不好。

你们身为父母的,就这样把纯洁少年(羔羊)拱手让给我熏陶(焖炖)……额……这风险冒得是不是有点大?

言归正传。

1,为什么你能说,却不能写?

最近被一群焦虑的家长包围,求我去快速提高他们家大中小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的作文成绩。最夸张的是广东某大学的校长也找上门,说要包了我去给他们学校的博士生讲课,“教会他们如何快速写作,就教你最拿手的现场20分钟写出1500字新闻稿的绝技。”

博士生耶……仙姑本身也就是个半桶水的在职研究生而已。再说,这至于吗?校长斩钉截铁地说:“他们博士毕业了,磨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找工作受影响了……”彻底晕菜。看来小到小学生、大到博士生,甚至是职场精英都为了“写作”吃了不少苦。

但这苦是没必要吃的,我们身为中国人,能说自然能写。可是为什么现代人嘴巴没完没了,可文章却憋不出来呢?很简单,话语系统断层了。简单的说,你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系统,它们没法同步。

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没有过的。在先秦时期,我们的《诗经》多数就是劳动号子,说白了就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为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那时候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一体的,一个系统的,根本不需要同步。

发展到两汉一直到唐宋时期,大家再对比看看当时的笔记体小说、戏本,就知道书面语言已经和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完全两码事儿了。记得大学本科的时候,我研究的是小说艺术的发展,看不同时代的文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不同时代的古汉语词汇含义、乃至语法都有不同,越到后来偏差就越大。

封建社会里,读书识字一直都被当成是上等人才有资格做的事儿。所以,当权者认为,书面语和口头语差别大,正是体现了这种阶级和身份的区别。从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层次开始,就体现了阶层的固化。因此,他们不但不协调、消解这种差别,而且还鼓励、助长。

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劳动人民总是觉得读书人不说人话、说话酸的根本原因。因为人家就只有这样,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越是说得你半懂不懂的,才越是最高级的人生啊。

最后,到了元朝,这种情况有了两极化的表现。元朝的统治阶级为了固化阶层,当然希望汉化的只有他们,所以古汉语的艰深晦涩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可是元朝的骑射民族老百姓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追求汉化是为了生活更加便利。比如元代的戏曲语言之所以大发展,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可惜,元朝太短暂了。到了明代又进入了书面和口头的大分化时期。虽然,有了元朝的人民语言词汇的丰富,明代的小说和散文的词汇量有了大量的新血,但从整个文风来说,我觉得还是民族融合时期的来得更直接、更犀利。

所以,大家分析一下清代(民族融合)产生的名著《红楼梦》比在它之前的其他三大名著的语言都更为鲜活、语法更多样化,就知道了。而且,我重申一个观点:人民的口头语言不等于庸俗,更不能和粗鄙、市井划等号。你看《红楼梦》的语言多优美就知道了:形容一桌菜或者一个人的语言修辞手法堪称千变万化、审美情趣高雅幽默,哪里见得半点庸俗、粗鄙?!

综上所述,说这么一大段,实际上就是突出一个观点:历史上,但凡是外来信息丰富(外族入侵、民族融合)、大众文化鼎盛时期,其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也必定容易分道扬镳。道理不言而喻:上层阶级多少会固守成规,下层劳动人民使用语言却总是以直接、方便为主。

所以,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说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困惑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大系统的脱节、甚至难以同步。

现在我们面对是整个网络世界对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语言系统的洗礼。世界各国的外来语、网络新闻浓缩成的新词,每天都在推行目的不一的“造词运动”。

一个在学校接受了6年正规教育的孩子,他的词汇量充其量不足6000个吧,撑死了。然后,一回家就被一堆的新词给刷了脑袋。他的词库肯定杂乱、他的语法系统也必定混乱。双乱之下,写得出符合上层规范的好文章来才奇怪。

因此,大家不必责怪自己笨,也不必责怪孩子光说不能写。那真的不是他的错。是这个时代太丰富了。他的小脑瓜一下子装不下呢。

2,亡羊补牢,从语法基础开始

好多家长好着急,拿着各种作文题目来找我。甚至我的中文系校友群里也时不时会出现“孩子作文怎么写”的高深论题。我看着也替他们着急。

读过文学史,就应该知道,孩子只有一个大脑,你同时给他装两个系统,不宕机(疯掉)算你祖坟冒青烟了。所以,你只能选一个系统安好,稳固了再加装其他的插件。我们当年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本人就是一个急功近利、先下手为强的主儿。你让我选,我肯定选有利于考试拿高分的系统——学校那套。

so,麻烦各位小主儿,你们要是想写好课堂作文、考试作文,请暂时自觉屏蔽(忘掉、少用)网络语言那套词汇和语法。OR,如果你想继续在低分的苦海中沉沦,那随便。

屏蔽掉了,可老师教的那套怎么才能把它牢牢记住呢?第一,你要认认真真听老师上课。现在的语文老师上课水准如何,我不知道。但从前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就算普通话都咬字不准,可分析课文的劲头还是十足十的。字、词、句、段……各种拆解。

好多笨蛋说这种分析没用,嫌烦不想听。我心想:真蠢!不论老师讲得好不好,他的讲课内容一定透露了两点:精讲的一定是难点、新的知识点。二,也肯定是考点嘛。光竖着耳朵,就可以拿到考试重点了,你还!想!怎!样!

再说,老师讲得不够生动,是他的水平问题。你听不出重点来,是你的智商问题。连听都不听,那就是弱智了。

所以,奉劝各位小主,要想作文写得好,首先熟读课本范文里的字词句段,要搞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到底难在哪里?好在哪里?上课不是说不能睡觉,我上课睡到口水都流一课桌了……听课要听重点嘛。你要知道,这老师为什么要安排大量的课时做某件事情,他总不至于没事儿逗你们玩。

其次,大家把课本里的语法单元单拎出来研究一下,什么合成词、单纯词、简单句、复合句。仙姑很变态的,当年最喜欢做的语文题目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准确率一般达到90%以上,研究语法的样子比现在街边贴膜的还认真。因为攻下这块可以拿不少分呀。

有些人跟我抱怨说,“句子成分学来没用。”这就太傻了。只有通识了词语的构成、才能一眼识破很多写作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的构成。比如,人家叫你仿造句子,使用的主要词语是偏正式的,你不能搞成主谓、动宾之类的。知道什么叫做对仗?什么叫做排比?就从这上面来。

很多人高考都结束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排比句造得非驴非马的(不工整),就是因为他的语法基础不行。有些人阅读题永远负分,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语法基础不扎实。高手一看阅读段落,那在眼球里已经划分好句子成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在低手的眼里,那是一片浆糊造的汪洋大海啊。你说这得分能一样吗?

不让老百姓说话的句子_老百姓句子说话让人讨厌_老百姓说的话

3,从阅读开始着手

经过一段时间(起码三个月吧)的闭关修炼,假如各位已经忘掉了网络语言那一套,而且集中精力搞通了语法基础(一个中国人三个月都搞不定现代汉语语法基础,你可以去死了,真的蠢到没边了)。OK,恭喜你,可以升级打怪,开始从头培养你的阅读品位了。

注意,一个家庭里,它的书架是最能体现一个主人的情趣的。像仙姑这种天人合一的奇葩,书架上就两种书:奇门遁甲+美食大全,偶尔会有书法字帖+旅游图书。其他的别烦我,真没地方放。

(所以,和我不是一个频道的,基本上不用找我借书。而且,天书我不可能借给你们看,怕资质差的看爆了血管找我负责。其他书你们也不用借,借给了你们也不会动手实践,何必故作姿态?)

再一次言归正传。

对于急于提高作文成绩的大小同学们,我认为,阅读被出题的老先生们认可的那套语言规范系统下的优秀书籍,比较有利于你们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有了这套系统的坚实基础,再去拓展,会事半功倍。人总是要先!应付了眼前的难题嘛。

什么书比较好。我看了几份所谓的名校推荐中小学生阅读的数目,有的简直狗屁不通。不信你去问问语文老师本人全看过了吗?能理解吗?让连高中没毕业的孩子去读这些,难怪学生觉得他闷。果然很闷。

仙姑出个必读书目给孩子们(8岁以上孩子适用),如果父母们觉得不合用可以当没看见,不用找我讨论。我没养过孩子,不晓得怎么跟你们讲大道理。

不让老百姓说话的句子_老百姓说的话_老百姓句子说话让人讨厌

仙姑的书目(8岁以上孩子适用):

第一阶段,读传统的、本国的、语言扎实的。

1,金庸全集!

我的偶像啊。语言优美、文学功底扎实、有一定的史学基础、三观正确。仙姑身体力行,支持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把16本小说通读两次以上,做到能顺口说出里面的人物故事(典故)为佳。

2,古龙全集!

我的偶像的对家。语言优美、修辞手法夸张、情节富于想象力,但五年级以上小朋友基本上可以看了。各位父母也别以为武侠小说都不好。再说,别人家的孩子六年级都分手好几次了,你连古龙都不让自家的看,没免疫力多亏。

3,梁羽生、温瑞安的,可以稍后看。作为有益的补充。

为什么我要让孩子先看这些呢。作为一个当代人,一定要先了解当代文学。动不动就去搞古代文学,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就是让一些读死书的思想给磨灭掉的。

一定要让小朋友从小树立一个观念:语文课是工具课、是有用、有趣的。文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文学家、作家!

看完这些书,要总结,觉得好不好看?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觉得好看?对了,温故而知新,看小说也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得空就和孩子同步阅读,和他们一起讨论书里的人物。这是最起码的阅读关怀。

我看当年的语文课就没法做到这点,父母也没空管我们。幸好,我有很多书友,一起去图书馆偷书(书非偷不能读也)、一起讨论里面的人物命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模仿写小说,那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幸福!

4,看完了这几套,ok,去看中国四大名著吧。

先看《西游记》再看《水浒》《红楼梦》,最后看《三国》。如果孩子太小,可以用“听小说连播”的方式让他们接触。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仙姑自有一番道理和切身体悟。小时候,父母忙着上班,总是用一根布带把还是小婴儿的我绑在床沿上,就出门上班了。所以,我学说话很慢。妈妈很着急,找来了一个录音机放在我的枕头边上,我就天天听着广播过日子。一段时间后,我不光可以开口说话了,而且说得文绉绉的。因为外公很喜欢听张悦楷、林兆明的《三国演义》《杨家将》《西游记》,总是调到了小说频道。

这是真人真事。

小孩子的语言黄金期,你给他听什么,一生一世都难以磨灭。非常感谢妈妈当年放下的录音机,外公给我调到了小说频道。就我个人而言,从写第一篇作文起,就没觉得困难过。回头看,可能是我的话语系统是以半文白(古汉语居多)为主,相对接近现在的主流(官方)话语系统(考试)。

当年我是一岁不足。如果现在的学生显然已经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不要紧,加大剂量、而且明确目标!选重点的反复听,不要求背诵,但一定要听熟,最后挑喜欢的能够模仿几段。

一般来说,人总是这样的:能欣赏的、才能模仿。能模仿的、才开始算是自己的。从通读到欣赏,从欣赏到模仿,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原则上说,《西游记》属于“一千零一夜式”的红线穿小珠结构,故事情节简单、富有想象力、文字和修辞手法比较简单,属于入门级名著。看这本,主要学会怎么讲故事。起头、发展、高潮、结局。基本上每个章回就是一个起落。干净利落。背后的思想意义什么的,就别为难小朋友了。

《水浒》是我见过的人物白描最为集中、密集的一本名著了。要写好人物,主要看这本。会讲故事、会写人物了,就可以学情景交融的写法了。

《红楼梦》是我最为喜欢的一本,其情景交融写法也是众多小说中,最为贴切自然的,不光文辞优美、而且伏笔千里、结构缜密。如果是小学生看,就感受语言的优美就可以了。初中生看,可以看看修辞手法。高中生看,主要看章回之间的铺垫、节奏的起落跌宕。如果是大学生看,那再去找有关红学研究的辅导书籍一并分析看人物命运什么的吧。

总之,让中学未阶段的孩子去背这本名著的思想内涵,纯属揠苗助长、误人子弟,当真是书蠹之举。读书和做人一个道理,要循序渐进。

《三国演义》是本好书,我到现在还是没读透,得空就翻翻,学习里面的各种道理。所以,不是低估各位小朋友,而是当我们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去看这本书,估计连人名地名都会记错的吧。

5,重点来了。看完这当代的和古典的几本,请自己好好想想,这不同年代的作品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

这个问题我从大学时候一直想到现在,越想就越多相似之处,估计得空可以写篇论文,《论金庸先生向四大名著致敬之笔》。

各位小书友,如果你们读书能够做到这样:欣赏、模仿、思考……再欣赏、再模仿、再思考……我想,你们的作文成绩应该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不少的提高。

这篇实在写太长了。我打算分开写其他的推荐书目。

标签:  深度好文 文学 读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